在今年的"兩會"期間,身為人大代表的泰格林紙集團董事長王祥提出這樣的設想,組建中國惟一的權威性紙制品綠色產品認證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紙制品的綠色認證,建立市場準入機制,以此鼓勵和支持綠色產品的生產和推廣,淘汰污染嚴重、資源能源消耗大的紙產品。
他的提議,無疑給紙業規范發展設立了一道綠色門檻。環保門檻管不住"小造紙"污染環境"
近日記者采訪芬蘭駐華大使郭安祺,向他提出這樣的問題,紙漿和紙張制造業一直是芬蘭的傳統產業,目前也是非常重要的產業。此類產業在中國經常帶來非常嚴重的污染問題。芬蘭是如何解決紙業的污染的?
郭安祺也承認,在上世紀60年代,紙業是一個污染很嚴重的產業,當時芬蘭的許多河流、湖泊和海灘都遭受到污染。
芬蘭首先提升了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意識,同時強化管理,使紙張和紙漿制造業不得不按照最高的行業標準來運作。芬蘭還運用非常先進的科技解決污染。現在,芬蘭正將這些避免污染的科技對外出口。
芬蘭走過的路,是中國紙業應該借鑒的。
洞庭湖的污染觸目驚心,2000年的時候,洞庭湖區的造紙企業只有40多家,六七年時間翻了一倍多。20 06年,這100多家造紙企業向洞庭湖排放廢水超過1億噸、污染物化學耗氧量(簡稱COD)達17萬噸,已對生態安全和飲用水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這些造成污染造紙廠,平均生產規模不到1萬噸。
湖區三市共有101家造紙企業,只有泰格林紙集團旗下2家制漿企業環保達標,其余企業都不符合國家污染物排放要求。
造紙業是一個以規模效益取勝的行業。可是1萬噸規模的小造紙廠為什么還有效益呢?
"他們在犧牲環境。"泰格林紙集團董事長王祥一針見血。造紙企業投入環保的資金巨大,以制漿造紙企業為例,一套環保設備就得6000萬至7000萬元,洞庭湖這些年均上繳幾百萬元稅金的小紙廠怎么可能買?怎么買的起?
不投入環保資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眾多小紙廠卻得到當地政府支持、認可和默許污染。經濟落后地區,在" 溫飽"和"環保"問題上,"溫飽"排在"環保"前面。這樣一來,小紙廠和大資金投入環保的造紙企業就不是站在同一個競爭起跑線上。
犧牲環境換來3億元的稅收,可是治理污染的洞庭湖需要多少資金?破壞的生態需要多長時間修復自然的傷口?當地官員只看眼前利益而對污染的不作為,實在太可怕了。而紙廠的開辦準入門檻太低,未必不是一個問題。
環保部門不該只管設"紅綠燈"
2006年9月,國家環保局發布第一份綠色GDP報告--《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是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標志著中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結果表明, 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
今年3月,環保總局的一位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環保總局將重點對造紙行業進行整頓,1.7萬噸以下的化學制漿造紙企業以及3萬噸以下的草漿造紙企業將被全面取締。人們對環保部門再次發出的禁令一點都不陌生。因為在這之前,紙業早已有了環保準入門檻。問題是一方面門檻夠不夠高,另一方面,這個門檻管用嗎?其實,對比王祥設想的可執行的綠色門檻,環保官員的規定籠統得多,而且處罰不明確。
以整治洞庭湖為例,2007年3月31日,是湖南省對洞庭湖區造紙企業污染整治第二階段工作開始的第一天,該區域所有造紙污染企業都被當地政府責令停止生產。可是2006年12月31日開始的第一階段整治工作中,被"叫停 "的8家污染企業有2家死灰復燃,頂風排污,相關部門對其嚴厲查處。
"像"搞運動"一樣,搞多了就不刺激了。"一位被"叫停"的岳陽籍造紙企業老板甚至這樣評判。
環保官員沒少下規定,口號沒少喊。如果把有污染可能的企業比做馬路上疾駛的汽車,環保官員應該是交通規則的制定和監督者。現在卻好像他們只管"紅綠燈",對付污染不開"綠燈"只給"紅燈"。問題是,那不守交通規則的呢?你看洞庭湖周邊100來個小造紙,哪一家不是在闖"紅燈"!環保官員不該只管"紅綠燈",應該做好執勤的交警,把闖"紅燈"的人拉下車執法。要是飄在上邊務虛,咱們關心的綠色GDP只見一個開頭也就沒了下文,叫老百姓咋想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