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期建成的一些造紙企業中看,有的建成后就要改造,如河南武陟縣紅麻紙廠,原設計以紅麻為原料,建成后形不成生產能力。改名為“江河紙業”后,取消了蒸煮系統,改為吃商品漿的企業,蒸煮系統的投資誰埋單?
貴州最近新上了20萬噸竹漿廠,據說今年10月即能投產,投產后以竹為原料,周邊地區能否一年提供20萬噸竹漿原料?我看懸。30多億投資,建成后產能不開足,用什么還貸款?
廠址離港口遠近,是必須考慮的條件之一
據楊晨鳴先生最近在《中華紙業》(增刊)上發表的信息,稱2007年~2010年將新增新聞紙產能250萬噸。目前引進的新聞紙機多以廢紙為原料,我曾分析過新聞紙成本,靠港口近的企業,節省廢紙短途運費,就能變為企業的利潤。最近河北趙縣新上的30萬噸新聞紙機,因該企業離港口較遠,約300多公里,開機后,每噸新聞紙是賺還是虧,只有老板知道。新上的新聞紙企業,造紙的原料是否采用進口廢紙,廠址離港口遠近,是必須考慮的條件之一。
廠址附近的原料資源、水電資源、運輸條件都是必要條件
河北省唐山到衡水之間將建4家漿廠,建成后年產約60萬噸漿,可制漿所需要的150萬畝林地的原材料落實了沒有?最近接觸了“菲菲森旺”公司,這家董事長的理念很正確,他要先落實林地,再談建廠,不然廠子建成后,又將是一個“無米之炊”。
造紙企業畢竟是個大進大出的行業,廠址附近的原料資源、水電資源、運輸條件,都應是必要條件,因為行業利潤率越來越小,同行競爭日趨激烈。老板是建廠心切,地方招商引資也心切,等廠建成后再發現問題,一切晚矣。
不按科學態度辦事,不實事求是,河南武陟紅麻紙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建廠立項時原料采用紅麻,紅麻又是當地農作物,地理位置又是中西部地區,理應得到各方支持。但紅麻原料在濕度大時不易保存,不知立項人是否清楚國內外建廠也曾有采用紅麻為原料的先例,而建廠后又紛紛改用其他造紙原料,例子在前,為何要明知故犯?
要用科學的態度來立項建廠,不能戲說
現在還有一種現象:項目要請專家論證,但又不會邀請那些持不同意見的專家,為的是項目能讓專家盡快通過、盡快立項、盡快報批。工廠建成后,不能形成生產能力,國家審批單位又無問責制度,最后受損的是誰呢?
也有極個別人,自己的項目要找投資單位,用“無污染”吸引別人的眼球。小試成果,請專家鑒定后移花接木,將專家簽名移到中試成果上,報紙、雜志到處登廣告,可是兩年多了尚無結果;請專家現場參觀,不是停電,就是設備檢修。科學的東西,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要靠事實來驗證,不能戲說。
新建廠如形不成生產能力,或能力不能完全發揮,就是一種浪費。以上我舉的三種現象,我分析第一種情況多發生在中西部地區,建廠者利用國家給中西部地區的優惠政策,急于想改變本地區經濟狀況,不顧建廠條件是否成熟就上馬,先建廠后找口糧,建成后,當原料沒有或不夠時,只能停產或半停產,也無人問責。
第二種情況多發生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政府官員身上,為官一任,留點政績,用當地各種優惠條件,其實就是利用土地,吸引外資,工廠建成后,才發現水不夠,電也缺,不能掙錢,外企才發現上當,再問怎么辦,誰能答復呢?
第三種情況多發生在業外人士身上,這些人越不懂辦事越大膽,甚至敢將專家簽名搬來搬去,想用在什么地方就用在什么地方,還不負法律責任。這種人動機是什么?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