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國法治報道》推出聚焦節能減排、探尋科學發展的“長江行動”。5月26日,前方記者撒貝寧在湖南采訪時發現,洞庭湖區展開了關停造紙企業的整治風暴,洞庭湖水質開始好轉,在江上不時可以看到江豚出沒。
據了解,經過這次整治行動,洞庭湖區一口氣關停了234家造紙企業。那么這些企業是否還有偷偷恢復生產的情況呢?前方記者撒貝寧決定一探虛實。
在對幾家企業的暗訪中,撒貝寧發現都是處于廠房空置、機器停轉的狀態。這時,撒貝寧得到線索,附近有家企業有可能要恢復生產時,于是立即趕了過去,結果發現這家名為汨羅市環宇紙業公司的企業原來是正在準備建設環保設施。
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告訴小撒,建設這套環保設施大約投入了近兩百萬元,相當于企業兩年的利潤,等環保驗收合格以后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生產了。對此,這位負責人說這筆投入值得,因為得到了一份安心,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生產了。不過,他們也有著一個很大的擔憂,擔心治理工作不能一碗水端平,導致自己今后在競爭中失利。

“要治理就全部都要治理,不治理我們的產品就沒有市場。”這位負責人擔心建設環保設施提高了自己的成本,為了收回成本只有提高價格,但是如果其他地方沒有關停落實到位,沒有投資建設環保設施所造成的成本負擔,在價格競爭上就比自己有優勢。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并非沒有先例。而要破解這種普遍性的擔憂,確保關停不出現反彈,的確需要當地政府的管理智慧和勇氣。
這場整治風暴還給當地政府帶來了另一重考驗。湖南關閉無法達到環保標準的234家造紙企業,損失了4億元的財政收入,更背上了重新安置兩萬多名職工的包袱,而且,湖南省還把企業環保是否達標納入地方干部考核,這讓一些官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湖南汨羅市委書記樊進軍在接受撒貝寧采訪時說,希望這場環保領域的整治風暴能夠成為促使政府官員改變政績觀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