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被政策削減了利潤空間的部分出口企業在千方百計地化解損失的同時,一場更為激烈的強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在所難免。
政策動了企業出口利潤奶酪
此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涉及2831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在廣東佛山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陶瓷企業負責人告訴:“陶瓷的出口退稅率降至5%,這意味著,原來企業1個月出口4000萬元就有320萬元的利潤沒了!”政策之變動了企業出口利潤的奶酪。
為鼓勵企業更多地出口,我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已有20多年,即國家對已經報關離境的出口貨物,在出口前生產和流通各環節已經繳納的國內增值稅或者消費稅等間接稅的稅款,退還給出口企業。我國不少外貿企業的主要利潤就來源于政府每年的退稅款。
此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主旨在于減少貿易順差,對于相當多的出口企業就意味著利潤的直接減少。據悉,不少出口企業趕在政策“斷奶”前,加班趕貨,搶關出口,導致了今年5月份貿易順差急劇上揚。
紡織行業是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主要創造者,去年我國紡織行業貿易順差達1292億美元,占貿易總順差的71%。因此,在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中,紡織行業首當其沖。
自出口退稅政策一公布,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勇力就立即組織人員對訂單成本進行重新核算。“7月1日前簽的訂單,是按照原來退稅率來計算成本的,現在退稅率進一步下調,已簽的訂單在7月1日后出口將會直接導致至少幾百萬元人民幣的損失。”王勇力說,“更為嚴峻的是,今年下半年接的單將主要靠提價來消化因退稅變化而損失的利潤,客戶如不接受將會失去一定的市場份額,全年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據專業人士測算,出口退稅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紡織行業的營業利潤就將下降約4%。此次服裝、鞋帽等出口退稅率由13%調整至11%,粘膠纖維由11%調整至5%。而去年全國紡織行業的平均利潤只有3%。不僅是紡織行業,化工、造紙、家具、鋼材、水泥等行業都被列入此次調整的范圍,都會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感受到這種利潤減少帶來的陣痛。
獲悉,不少行業的企業已在醞釀提價,有的先期已于5月份便開始提價了。
調整釋放信號企業因勢而動
政策之變傳遞著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強烈信號。一是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商品的出口,553項此類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被取消;一是盡量減少貿易摩擦,提升產品高附加值,2268項此類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進一步降低。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肖鷂飛分析指出,國家運用出口退稅政策來調整出口結構和促進產業整合將成為大勢所趨。肖鷂飛指出,那種自身技術含量偏低、產品替代性較強、以低價形式出口、以擴產方式帶動業績提升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企業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檔次、走內涵式增長道路的轉型迫在眉睫。
與此同時,出口退稅下調將加速行業洗牌,通過優勝劣汰,優勢企業將更能做大做強。行業內的優勢企業應借機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轉變出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