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由于太湖藍藻暴發引發的無錫市飲水危機,再次敲響湖泊生態環境惡化的警鐘。太湖告急、巢湖告急、滇池告急……
然而在湖南,去年開始的一場環保風暴,讓洞庭湖在這個水危機頻發的夏天,水質出現驚人的轉變:由局部五類和劣五類轉至地表水三類標準。
在此背后,是沿湖234家造紙企業的全部關停到位。
小造紙再刮關停風暴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天然濕地之一。
從2000年起,洞庭湖區岳陽、常德、益陽三市的造紙企業由40多家猛增至236家。其中只有2家企業有比較完善的環保處理設施,其余234家均沒有,廢水未經處理達標直排入湖。2005年,湖區造紙行業排放廢水1.07億噸,排放化學需氧量17.4萬噸,平均排放強度是其他行業的10倍左右。
造紙企業長期超標排污導致洞庭湖整體水質下降,局部水域甚至出現劣Ⅴ類水質。
“小造紙”污染讓湖南省痛下決心,去年12月初,省委、省政府下達最后指令,在2007年3月31日前對湖區未能達標排放的234家造紙企業全部關停。
234家造紙企業全部關停,難度可想而知。一開始,就連湖南省環保局局長蔣益民也覺得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告訴記者,前些年湖南省對洞庭湖造紙企業實施過兩次大規模關停,結果沒有一次真正關下來,造紙污染企業反而越整越多。
其中的主要原因,在蔣益民看來主要有兩個,一是當時認識不到位,各級政府仍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二是措施不過硬。環保部門孤軍奮戰,缺乏強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各部門配合。
而此次整頓,首先在政府的理念層面有了全然不同。
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洞庭湖區造紙企業污染整治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和改善民生、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舉措。
省委書記張春賢帶領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視察了湖區造紙企業污染整治工作,提出了四個動真格:要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上動真格、在關停污染企業上動真格、在不等不靠上動真格、在防止污染企業反彈上動真格。
省政府兩次常務會議聽取匯報,明確把洞庭湖造紙企業污染整治列為環保工作的重點。周強省長指出,要加大對洞庭湖環境治理力度,真正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徐憲平副省長先后3次到湖區造紙污染企業進行暗訪和督查,10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造紙企業污染整治工作。
“這回政府動了真格”
據了解,列入關停范圍的234家造紙企業涉及湖區益陽、常德、岳陽三個地市的十多個縣,有的甚至是地方財政的主要支柱。破解這一難題,首長負責制是關鍵。湖南省政府的第一個動作是,與沿湖岳陽、益陽、常德三市市長簽訂責任狀,把他們列為關停行動“第一責任人”。為了加強問責,省委書記張春賢帶隊到湖區關停企業調研,分別找各市黨委書記、市長談話。
省領導動了真格,地方上也不含糊。常德市提出整治工作“三講三不講”:即講政治、講大局、講紀律,不講價錢、不講困難、不講條件。岳陽市強化整治工作責任制,狠抓駐廠督辦、行業督辦、督查督辦。益陽市更是自加壓力,對湖區之外的104家廢紙和竹漿造紙企業也實施了關停。
與以往環保部門單兵作戰不同,此次各部門實行了聯動。環保部門加大執法和監管力度;電力部門及時落實了停電措施;金融部門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不予貸款;經濟主管部門廣泛調研,提出了產業整合措施;財政、勞動保障部門加大了治理資金投入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支持力度;新聞媒體對造紙企業污染整治行動作了大量宣傳報道。“環保治理,我們不再勢單力薄,”蔣益民說。
加強環境監管,防止污染反彈是洞庭湖污染整治工作的關鍵環節。為嚴把準入關,省環保局先后下達了洞庭湖區《廢紙造紙企業試生產條件》和《化學制漿造紙企業試生產條件》兩個規范性文件。按照文件精神,在達到產能規模要求、做到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驗收合格一家,批準試生產一家。
達到要求恢復試生產的企業,則必須安裝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做到在線監控和主體工程同時啟動,嚴格防止新污染源產生和出現關停后企業死灰復燃現象。
一位造紙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說:“這回政府真是動真格了”。
善后工作
污染整治牽一發動全身,其中涉及企業損失、地方稅收損失、下崗職工安置等,像岳陽關閉造紙廠,粗略算,GDP損失三個億。
湖區造紙企業從業人員有3萬多人,其中除當地農民外,還有1000多名原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
為確保湖區造紙企業關得死、關得穩、有成效,省政府先后多次召開協調會議,年初先行撥付1000萬元,之后又安排了4000萬元的補助資金,用于解決重點縣(市、區)企業關停和職工安置。省政府決定通過轉移支付形式,共拿出1億元,用于解決下崗職工生計、緩解有關縣市財政困難。
污染治理資金投入方面,湖南省與國家開發銀行進行了多次接觸,通過省市縣融資平臺,在充分論證、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加大對相關企業治理融資支持力度。雪麗紙業、常德紙業分別自籌污染治理資金7000萬元和5000萬元,目前堿回收廢水治理工程已經完成。
此外,由于關停造紙廠造成蘆葦“賣難”,牽涉到15萬從業人員利益,在省政府協調下,湖區12個國有蘆葦企業與泰格林紙等大型造紙企業已達成收購協議,企業按不低于年初協議價敞開收購積壓的蘆葦,盡量減少因關停整治帶給葦農的損失。
湖區產業結構升級
通過對234家造紙污染企業實施停產整治,湖區水質狀況明顯改善,而且已經多次在洞庭湖發現江豚,說明湖區生態環境也正在恢復。
與此同時,湖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順勢完成。通過整治,湖區化學制漿造紙企業由過去的33家減少到11家,近兩年能達到產能和環保要求,準予投產的只有7家,從而達到了淘汰落后、扶優扶強、保護環境的目的。
一個更好的招商平臺也搭建起來。通過整治,洞庭湖區造紙業資源、市場、環境容量優勢更為明顯,吸引了大批戰略合作伙伴。中冶集團與泰格林紙共同投資5.6億元,正準備新建一條20萬噸/年草漿生產線;湖南建材紙廠整治關停后,引進了吉林化纖(11.45,-0.49,-4.10%)新的技術和工藝,采用竹棉麻漿粕造紙,改善了產品原料結構,提升了產品技術含量,減少了排污。
洞庭湖區造紙企業污染整治行動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瑞士聯邦環境署副署長高茲先生稱,洞庭湖是世界上重要的濕地,湖南省政府此次關停洞庭湖小造紙企業,其意義不僅僅是對湖南,對中國,而且是對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