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在環保部門采訪得知,在前期太湖藍藻暴發水危機中處于關停狀況的無錫市10多家箱板紙企業,如今依靠南京林業大學創立的“動態平衡短流程”技術,不僅一舉實現了造紙廢水零排放,而且通過“借技還魂”,使企業由“死”轉“活”,每年還增收節支近500萬元。
據了解,無錫市共有箱板紙規模企業10多家,均緊鄰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由于企業造紙生產用水采用的是大運河水,每生產1噸成品紙,就需要用水50—60立方米,同時,企業會產生50—60立方米的造紙廢水。這些廢水經過氣浮處理之后,全部排入了大運河。
“今年太湖水體中的藍藻暴發,江蘇省和無錫市都采取了最嚴厲的環保控制措施,關停了一大批太湖流域的排污企業,無錫市的箱板紙企業也被列入停產整改行列。”據無錫市環保局湯小健科長介紹,面對“要排污就關門”的嚴峻形勢,市環保局了解到南京林業大學研發的一項造紙“動態平衡短流程”零排放清潔生產技術,對實現造紙廢水零排放和清潔生產有顯著效果。于是,今年7月,環保技術人員和箱板紙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一起來寧尋求治理“法寶”。并于當月,果斷采用新技術在無錫市箱板紙有限公司率先試運行。
“沒想到,這項技術使得這家公司的造紙生產有了重大突破。”湯小健告訴記者,這項技術的成功點就是將箱板紙生產中產生的造紙白水,進行回用處理,既減輕了企業用水量的經濟負擔和處理成本,同時也避免了對運河水造成污染。以往當作廢水排放的造紙白水,經過過濾后,部分被回用沖洗成形網,部分則經過壓榨,回用于毛布清洗;造紙其他工序的用水,則全部采用紙機烘缸排出的冷凝水,并建成了循環利用系統。另外,在紙機上產生的多余白水,也被送往充氣白水池,通過不斷充氣,來保持水質穩定。這樣,通過創新性的“點滴”回收,公司一舉實現了耗水與補充新鮮水的“動態平衡”,確保了造紙廢水的“零排放”。
在無錫市箱板紙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這樣一組數據:經過近5個月的實際生產運行,該公司每噸成品紙耗水量已由技改前的50多噸,下降到了目前的0.75噸;每噸成品紙耗電也由315度,下降到285度;每噸成品紙耗用的蒸汽由1.35噸,下降到現在的1.22噸。“由于造紙過程中,各種細小造紙纖維得到了全部回收,公司每噸成品紙的耗用原料也由過去的1.3噸,下降到現在的1.2噸,而每月的造紙產量則由改造前的1600噸,上升到了1800噸。另外,公司還廢棄了造紙廢水處理設施,也節省了十分可觀的廢水處理運行費用。”采訪時,語氣中抑制不住喜悅的公司行政總監張琴如是表示。
據了解,通過“借技還魂”,南京林業大學自主研發的這項“動態平衡短流程”新技術,不僅使無錫市被關停的10多家規模箱板紙企業全部起死回生,還大幅度提高了企業原有的生產能力和原材料利用率,使月生產能力有了較大幅度提高。目前,企業每生產1噸成品紙,就可節約生產成本近200元,1年下來,每家企業可增收節支近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