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紙信息》:《造紙產業發展政策》發布后引起業內及相關行業人士的廣泛關注。《政策》對造紙產業發展目標、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方面作了較全面及系統的規定與規范。請問您《政策》發布后對造紙行業的影響和作用有何看法?
李建華董事長:《造紙產業發展政策》對于造紙產業的發展目標、節能減排指標、行業準入門檻等做了明確的規定,可以說完全找準了造紙業的“老病根”,并開出了“標本兼治”的“藥方”。但究竟能否“藥到病除”,除了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和政府監督落實,更重要的還是要看企業是不是主動配合“治療”,按照《造紙產業發展政策》積極加快原料結構調整,加大企業自主創新,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努力承擔企業責任。
《造紙信息》:《政策》將造紙產業定位為“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關系密切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從而明確了造紙產業的行業地位。請問您對此有何看法?
李建華董事長:造紙產業原來一直被當作是輕工行業中比較落后的產業,而這次新出臺的產業政策對造紙產業重新進行了3個定位:第一個定位是“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第二個定位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第三個定位是“可部分替代塑料、鋼鐵、有色金屬等不可再生資源,是我國國民經濟中具有可持續發展特點的重要產業”。這3個定位,充分說明我國造紙產業經過近年來的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已經有了“量”和“質”的轉變和提升,并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國家對造紙產業地位的提高,對造紙企業來說,發展方向更明確了,發展目標更清晰了,發展勁頭也更足了。
《造紙信息》: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政策》要求我國造紙工業的發展必須逐步實現以木纖維、廢紙為主,非木纖維為輔的多元化原料結構目標,同時要與環境協調發展,充分考慮纖維資源、水資源、環境容量、市場需求、交通運輸等條件,實現“由北向南”調整,形成合理的產業新布局。請您談談您的看法。
李建華董事長:我非常贊同《政策》中有關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華泰近年來的發展與《政策》的要求也是不謀而合。
首先從我國造紙發展歷史來看,由于森林資源匱乏,最初走的是一條草漿造紙的路子,尤其是東北、西北和黃淮海地區,借助豐富的麥草資源優勢,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原材料匱乏的難題,但也帶來了另一個困擾中國紙業發展的難題,就是技術落后和環境污染。
其次從全國造紙區域布局來看,目前,北方部分地區或環境容量、或資源容量,或產業規模、或市場需求等,有些是已經趨于飽和,有些是企業生產技術裝備陳舊落后,噸紙能耗水平偏高,有些是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撐。
此外,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北方地區非木材資源也在逐漸減少,同時由于速生林數量較少,木材纖維和廢紙纖維只能依賴進口。盡管有些地方在原料結構調整上進行了不斷探索和創新,積極規劃和實施了林紙一體化,但由于受資源和氣候的影響,以及交通運輸成本太高等不利因素的制約,其運行成本相對比南方要大得多。
所以說,政策中指出“東北地區原則上不再布局新的制漿造紙企業”,“西北地區要嚴格控制擴大產能”,“黃淮海地區要淘汰落后草漿產能,增加商品木漿和廢紙的利用,適度發展林紙一體化,控制大量耗水的紙漿項目”等,都是有針對性和依據的。
造紙是一個資源依賴性很強的產業,原料資源關乎著中國造紙產業的生死存亡。未來誰掌握了原材料市場,誰才可能掌控發展的主動權。中國不是不具備發展林業的自然條件。我國長江以南、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南地區等在發展改良針葉林、闊葉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竹林等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水源充足,港口交通便利,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目前,國際上許多有實力的林紙集團都已在南方搶灘登陸,營建了大面積的原料林基地。
華泰集團從1999年開始籌建70萬畝蘆葦原料、60萬畝造紙速生林原料基地及配套漿廠,目標是建立一種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關聯的產業化新格局,打造紙、農、林互為依存的生態鏈,即循環經濟模式。
2001—2006年,我們進行了徹底的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先后投資75億元,增上了年產25萬t、40萬t和年產45萬t等4條國際一流的高檔新聞紙生產線,全部采用廢紙纖維和木材纖維,并在總部逐步淘汰了草漿;
2006年8月,基于降低產品運輸成本、擴大南方市場以及東南亞等國際市場的需要,進一步鞏固領先優勢,華泰在企業發展建設史上首次挺進珠三角,與廣東新會雙水發電廠在銀洲湖簽訂120萬t造紙基地合資意向;2007年8月,華泰又揮師長江,與安慶市政府簽訂30萬t漂白商品木漿林紙一體化項目合作協議,搶占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唯一一個大規模針葉林漿一體化基地,也使得公司成功控制了上游林漿資源。
安慶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中下游北岸,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林業資源和水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使發展速生針葉林漿紙一體化基地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項目2007年11月28日的正式動工建設,標志著華泰在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大三角”已經形成,初步完成了“由北向南”的戰略布局。山東東營、廣東新會、安徽安慶連點成線后,互為犄角,分別輻射黃三角、珠三角、長三角,為華泰實現“十一五”的穩步、跨越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造紙信息》:《政策》對造紙產業的技術與裝備及產品結構調整作了規定,引導造紙企業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裝備,開發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請您結合華泰的實際做法談談這對造紙企業的發展有怎樣的指導意義?
李建華董事長:長期以來,我國造紙產業面臨的突出難題就是技術裝備、產品質量嚴重落后。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檔次、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已經成為整個中國造紙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紙業迅速與國際接軌,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更是我國由造紙大國向造紙強國邁進的唯一出路。
一流的工藝技術裝備,不僅是企業產品競爭實力的體現,同時也是提高節能降耗水平、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所在。只有抓住這個關鍵,中國造紙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華泰也正是堅持了技術、裝備引進和自主研發相結合,按照“設備現代化、產品高檔次,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做強做大,做優做久”的指導思想,從“九五”以來,先后總投資100多億元,從德國、芬蘭、瑞典、奧地利等國家不斷引進國際一流水平的造紙和環保水處理等高新技術裝備,改造提升傳統造紙產業,使華泰集團無論在生產技術裝備、產品質量檔次,還是節能降耗水平、環保治理技術等方面,都迅速與國際接軌,達到世界先進行列。尤其是“十五”期間投資70多億元引進了4條總產能120萬t世界一流的新聞紙生產線,產品替代進口,結束了我國高檔新聞紙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
為了增強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我們不斷強化科研硬件建設、人才引進,先后建設了國家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國家級實驗室和同行業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泰山學者崗。通過對引進技術的不斷消化吸收,先后自主研發成功了38 g/m2、40 g/m2、42 g/m2系列低定量高級彩印新聞紙,填補了國內高檔輕量新聞紙的空白,不僅提高了噸紙出報率,還節約了大量的森林資源。
與此同時,我們還出臺了一系列對于技術人員的激勵舉措,切實增強了引進和研發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能力,積極開發了大量適應市場的新產品,先后開發出了地圖專用紙、防偽涂布紙、高級彩色輕型紙等30多個新產品,其中高光澤涂布白板紙、超低定量高級彩印新聞紙等8個產品為“國家級新產品”。通過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從事造紙相關領域科學技術活動,促進造紙行業共同進步,把先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目前,華泰新聞紙、膠版紙、書寫紙全部獲國家質量免檢資格,在全國乃至全球打造了“華泰”品牌,先后榮獲“中國馳名商標”、“中國最有價值商標”、“新聞紙市場用戶滿意首選第一品牌”。華泰自主和聯合開發的“廢紙生產低定量高級彩印新聞紙”等3項技術成果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新聞紙標準成為國家新標準的重要依據。
《造紙信息》:《政策》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把切實降低水資源消耗作為造紙工業資源節約的重點,把草漿企業的污染治理作為造紙工業治理環境污染的關鍵。請您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談談這方面的規定對華泰來說有什么影響?對造紙工業今后的節能減排有哪些促進作用?
李建華董事長:加大企業節能減排降耗力度,既是全社會節能的關鍵所在,也是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實力的客觀需要。在我們看來,社會對節能降耗的要求越高,國家對環境保護的力度越大,企業大發展的空間也就越大。
長期以來,我國造紙產業持續高速增長,但粗放型增長模式還未從根本上轉變,資源消耗急劇增加,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為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十五”期間,華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不斷優化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了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十五”以來,華泰進行了原料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同步調整。一是在產業結構上堅持綠色生態紙業戰略,積極發展造紙、化工、印刷、林業、物流等首尾并接的產業鏈,實現資源共享和最大程度的利用;二是在原料結構上堅持走林紙一體化的路子,由原來草漿為主的文化紙,轉為以廢紙漿、木漿、商品漿為主的新聞紙,逐步淘汰草漿,實現源頭削減。造紙原料結構由過去的廢紙、木漿、草漿“四三三”比例,逐步調整為“六三一”、“七二一”結構,到2006年,草漿比例已不足5%,雖然原料成本增加了,但產量增長了7倍,用水量卻減少了一半,噸紙耗水僅8 m3,還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三是在產品結構上,文化紙由以草漿為主要原料的膠版紙、書寫紙轉為以木漿為主要原料的輕質紙、無碳復寫原紙、全木漿膠版紙等高檔產品,新聞紙產品在公司產品比例中增長至75%,廢紙原料由原來的90%增長到100%,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時,大幅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當然,一切改革都會有疼痛,就是“長痛”還是“短痛”的問題。為了沒有“長痛”,華泰親身體會到了淘汰草漿時的“短痛”。20世紀90年代,我們就淘汰了1092紙機和蒸球制漿;“十五”期間,先后淘汰了2條能耗高、用水量大的紙板生產線、4條在發展中國家還比較先進的文化紙生產線,以及2條衛生紙生產線;“十一五”以來,堅決淘汰了2條草漿生產線,2007年在總部徹底結束了草漿生產的歷史。與此同時,我們面臨的職工、股民壓力也紛至沓來,2000多名職工面臨下崗,股民利益受到威脅。就是在這種內外壓力下,我們仍然堅決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關停本部草漿生產線的同時,短時期成功改造為木漿生產線,總部所有以草漿為主要原料的文化用紙生產線全部順利實現轉產,改為生產無碳復寫原紙等高檔產品。改造后,公司噸漿節水30多m3,噸紙綜合能耗指標明顯降低,公司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在實現節能減排的同時,還解決了關停草漿后帶來的2000多人的安置問題,保住了職工的崗位和工資,達到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
目前公司噸紙綜合能耗已降至437 kg標煤,比2006年下降4.71%,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實現節能2.92萬t標準煤,超額完成了年初下達的1.23萬t標準煤的節能任務,先后被評為山東省節能先進企業、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我認為,一個行業存在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創造利潤的多少,還在于由此帶給國家的稅收,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大小。我們一直強調“產量是錢,環保是命,我們不能要錢不要命。”草漿是我國造紙為解決原料問題而走的一條環境污染為代價的捷徑,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它必須退出中國造紙的歷史舞臺。
《造紙信息》:《政策》對行業準入條件作了嚴格規定,對新建、擴建的制漿、造紙項目,單一企業(集團)單一紙種國內市場占有率,單一企業(集團)紙及紙板總生產能力超過當前國內市場消費總量的百分數,新建項目噸產品COD排放量、取水量和綜合能耗(標煤)作出明確的規定。您對此有何看法?
李建華董事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造紙產業要健康發展、和諧有序的競爭環境是保證。《政策》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對造紙企業來說,看似有弊,實則大利。一方面《政策》以高起點的定位來引導企業走向新型工業化和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可持續發展道路,另一方面以長遠的戰略眼光指引行業加速現代化、專業化、集中化和國際化進程,為企業發展構建良好的發展、競爭秩序和環境,實現整個產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造紙產業中很多產品都有過“一擁而上”隨后“一哄而下”的經歷。本來這個產品很賺錢,但由于項目準入門檻低,你上我也上,到最后大家都無利可圖。與此同時因為許多的重復建設、惡性競爭也帶來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行業準入的規定主要體現了規模經濟效應和結構調整效應。規模上進一步明確提高了對產能的要求,鼓勵上大項目,抑制小項目;結構上限制小批量新聞紙、文化紙和箱紙板項目發展,限制了單位產品的能耗水平,避免大量重復建設,以最大限度減少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這就意味著今后越是具有資本實力和融資能力的企業,越有發展潛力和機會;越是發展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的企業,其綜合能耗水平越低。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發展。如生產新聞紙、銅版紙、白卡紙、超級壓光紙等紙種的企業應該形成航母企業,而不是“遍地開花”。
打個比方來說,企業好比是一列火車,政策有了,好比鋪好了軌道,如果企業不按軌道行駛,早晚會發生“撞車”;如果是不按要求建設的小火車、慢火車,那就得讓你停下,給快車讓道。
借用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主任助理、行業研究處處長郭永新去年的預言:“中國紙業如果現在不加緊戰略布局,10年后中國內資造紙企業將失去話語權。”我想現在開始布局還不算晚,《政策》的出臺非常及時,我們造紙產業應該且必須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布局,才能真正在未來擁有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