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供應緊張、價格只升不降……近一年來,紙價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出版業討論最多的話題。據業內人士估測,盡管上漲幅度近20%,但成本推動、供應縮減、供小于求等原因仍會促使紙價在未來兩年內保持走高趨勢。不少出版社向紙張供應商支付預付款囤紙,一些出版集團因紙價上漲而增加的成本達到了幾千萬元,有的出版社、民營書商甚至拿著現金到紙廠排隊等紙……在紙荒的震蕩下,出版業似乎正陷入恐慌之中。但翻看硬幣另一面,也有人認為,通過紙價風暴的洗禮,出版業也將借此修煉內功,專注于產品轉型、管理轉型,并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推動產業轉型。
產品轉型:放緩書業滯脹
“由于成本加大,對于今年的圖書選題,出版社現在是采取‘保一批、緩一批、停一批’的政策。紙價上漲影響到了重版和常銷書,一些出版社目前采取‘死扛’政策,正好可以壓縮一批平庸選題。”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潘凱雄如此感慨。“死扛”表面上是一種消極應對的措辭,然而在“死扛”過程中若能夠使一批重復選題、同質書遠離市場也未必是壞事。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則表示,雖然目前人民社還沒有壓縮選題的計劃,但會進一步優化選題,為大眾讀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圖書。
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的同質類圖書是庫存積壓、書業滯脹的主要“元兇”,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紙價上漲催化了出版社優化產品結構,加大了對平庸選題、同質選題的淘汰率,有助于出版社策劃好選題、出版好圖書,減少材料漲價帶來的負擔。江蘇教育出版社也將在2008年對部分發行量過小的助學類圖書進行整合,把產品做精。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發行部經理李亞峰告訴記者,此前,各社的選題委員會更多是從內容角度論證選題,在優質選題比較缺乏的情況下,所謂的審查往往流于形式。目前,紙價上漲的壓力直接與經濟利益相關,審查選題時開始強調經濟因素的考量。盡管這并不是選題優化的有效途徑,但卻從反向推動編輯部門挖空心思考慮選題的含金量,避免大量資源的浪費。
除了調整結構、提高質量,紙價還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新產品研發速度,壓縮了圖書印量。中國科學出版集團公司董事長汪繼祥坦言,集團因紙價因素增加的成本達到了3000萬,為了消化這部分資金,集團也在考慮對圖書結構進行優化,如放緩部分高檔裝幀圖書、專著類圖書的出版速度。北京弘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編輯賈洪君表示,在成本增加之后,很多靠鋪貨來搶占市場的圖書就會改變策略,單品種起印的數量和后續補貨的數量會有所壓縮,各公司對于自己圖書的庫存以及退貨也會加強控制。
作家出版社副社長扈文建在年初本報主辦的營銷創新論壇上提出,紙價上漲對于凈化正版圖書市場、打擊盜版書有“意外幫助”。他說:“在生活中可以發現,盜版書減少了,但這并非主動減少,而是被動減少,因為很多被關掉的小型造紙廠幾乎都是盜版書的紙張供應商。”由此,不但讀者購買到一些質量低下、跟風圖書的機會減少,被盜版書干擾的機會也將大大下降。
管理轉型:從粗放到精細
一場“書業暴風雪”后,紙價上漲帶給書業的不單是微觀選題、產品結構的優化,還促進了出版業由粗放到精細管理的轉型。李亞峰分析,紙價現象的背后,出版社內部成本管理、機制創新、上下游產業鏈條整合和利益調整等方面也發生了微妙的化學變化。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部主任商鴻業表示,合理確定印數是節約成本的關鍵。出版業應該借紙業從定性、粗放式管理到定量、精細化管理過渡。很多出版社已經越來越多地考慮用數據和財務報告來做決策了。據介紹,確定重印數時,該社更傾向于利用量化的分析手段,由社領導、發行人員、編輯人員群策群力決定,將前面所有印次的總印數和銷售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多問幾個問題,例如,總印數是多少,每個印次之間的間隔,每印次的印數,退貨的情況如何,當前訂貨的情況,然后再決定重印的印數。
面對紙張漲價,在生產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一些國有和民營出版機構都在不斷地探索著轉型的“密碼”。唐碼書業(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曲波曾透露過一個出版社不太關注的事實:常規的印刷品是固定開本印刷品,印刷效率在56%左右。這意味著,即便是最好的設備,利用效率也不過在56%,而唐碼可以使運行效率達到95%以上,這需要包括加工產品、設計、設備保障等所有的環節的后備保證。除此之外,由于大型超市賣場本來就是很隨意的購買場所,沒有嚴格限制,這就給很多大型書城不太愿意接受的小開本、不規則開本圖書以生存機會,印刷紙張的邊角料就發揮了作用,唐碼“將這些環節充分利用起來,成本自然就下來了”。
商鴻業提出了采用“連續加權平均”的方法優化材料成本。他認為,圖書紙張材料使用出庫的價格有“先進先出”、“后進先出”和“連續加權平均”等方式。前兩種方法在紙張材料價格波動較大時,會引起圖書材料成本的較大波動,而采用“連續加權平均”的方法,通過對庫存材料的價格與新入庫的價格的加權平均,使材料價格的劇烈波動變成連續而緩慢的變化,可降低材料價格波動對圖書成本的影響。
紙張管理一直是出版社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因素,此次紙價的上漲無疑將其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年度預算中,很多出版社會為紙價上漲預留較大空間以應對目前的市場形勢;在采購環節,開始強調全方位和紙廠聯系,比較紙張型號和價格;在內部運營方面,編輯部門開始更多考慮在紙張緊缺約束條件下的圖書成本問題。
化學工業出版社為紙張采購和排版印刷裝訂成立了專門的決策小組,工價計算相當明確,而且有印務、審計和財務三道審核機制。該社副社長、總會計師劉海星坦言,化工社仍能維持之前的價格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直以來嚴格執行的成本管理,這一機制的嚴格執行節省了大量成本。
產業轉型破繭而出
目前紙業供應商不斷提高紙張價格,不能很好地保證紙張供應;出版業規模逐年擴大,對上游資料需求日益加強,由此導致紙張供應數量少而需求方競爭者數量多的狀況。從產業鏈延伸的角度考慮,上游紙價的上漲勢必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李亞峰認為,紙廠、出版業、印刷業以及消費者的利益,因為紙價上漲出現了此起彼伏的博弈,各方之間的關系也會由此發生較大變化。尤其這種變化發生在目前全國結構性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大勢下,消費者的承受度將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書業的總體規模和增長態勢。此前“消費者→出版業→紙業”轉變為“消費者→紙業→出版業”,紙廠和出版業在博弈中的產業地位發生了逆轉。
對于這一現象,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出版部仝冠軍認為,制造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它們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實施后向一體化戰略,即企業把原來屬于外購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改為自行生產的戰略,通過獲得供應商的所有權或增強對供應商的控制來求得發展的戰略。出版企業實施后向一體化戰略,要通過參與紙張生產與印刷能力建設,來加強對供應商的控制,從而提高議價能力穩定供貨來源。后向一體化的模式主要有收購、參股和戰略合作三種。他建議,出版企業可以通過參股或戰略合作,提高自身的議價能力,在獲得更為優惠的價格的同時減少投資風險,降低生產升本,從而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但是,后向一體化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企業關鍵原材料的充足供應,內容主業仍應作為出版企業的主要經營對象。
商鴻業預測,對于印數難以確定的市場類圖書,如銷售面比較窄的學術類圖書,按需印刷模式將是未來發展趨勢。他說:“大量印刷,大量發貨,大量退貨,這種靠增加生產和大面積鋪貨來增加銷售的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生產模式,特別是市場類圖書,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應提倡根據訂單生產,雖然現在按需印刷的成本還處于較高水平,但是已經比前幾年降低了許多。
很多行業的產業轉型都通過產業鏈變革引發,如由于原材料供求趨緊、勞動力價格上揚原因導致企業成本全面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嚴峻挑戰,特別是沿海地區的部分小企業開始向內陸遷移,尋求產業轉型的路徑。對于出版業,此輪紙價上漲將加速行業的優勝劣汰,已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賈洪君表示,紙價上漲加速了教輔圖書出版行業尤其是民營教輔行業內的洗牌,一些中小企業或者資金鏈不夠完整的企業會萎縮或者退出,有助于凈化產業,規范產業的交易規則。可以預見,出版業應對本次紙價震蕩,將提高企業的風險控制能力,并在無形中加速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