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全線漲價 新聞紙最猛
據數據調查顯示,目前國內生活用紙漲價約10%左右,文化用紙、包裝紙等也漲價30%。發行出版大量消耗銅版紙、白卡紙的雜志期刊也紛紛于今年提價。據一圖書批發市場人員介紹,自3月份后,一些雜志零售價開始出現調整,如《中國釣魚》由6.8元提價為8元、《健與美》由9元提價為12元,《現代物業新業主》雜志也醞釀年底由12元售價調整為18元。
昆明群藝圖書批發公司介紹,其公司6月份引進上市的書、課輔教材、兒童讀物等目前已經普遍提價5%-15%。原本售價8元的《小學生寫字課課練》就漲到了10元。紙張漲價除直接影響市場批發及零售價調整外,圖書批發市場人員反映,一些出版社也分別以提高批發價折扣或改用輕型張印刷等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
在云南省商品交易批發經營市場批發生活用紙的方老板介紹,目前清風、心相印、唯達、潔柔等卷筒紙也普遍提價了。“10粒裝綠色潔柔就由15元漲至17元。”
在此輪漲價大潮中,新聞紙更是創造了5年來最猛的漲價記錄。從4000多元噸一直漲到了6200—6500元噸。進入2008年以來,猛漲不斷的新聞紙迫使各大報媒迅速展開新方案及臨時應對措施。其中減版、提價無疑是各路大報刊最直接的舉措。記者從昆明訂報市場了解到,2007年百元內能訂購昆明市場上不少報紙,而今年這類報紙則打出了高達180元每年的訂報價格。
主因——原材料價格上漲直接推動
是什么原因導致紙張價格全面上漲?記者從云南知名紙業了解到,在我國紙業生產鏈條中,目前廢紙是我國造紙的主要原料。在紙漿消耗中,廢紙漿占了59%。而目前國內回收廢紙技術與能力比較低,大部分依靠進口廢紙漿為主,占了總量的45%以上。現在,從美國進口的廢紙(以下簡稱“美廢”)是占了中國廢紙進口的大多數,而在紙張生產成本中(以新聞紙為例,)廢紙成本占總成本的60-70%。
相關數據顯示,美廢的價格從2007年開始一路上漲,2007年上半年,美廢報價最低時還只是160美元噸,截止到2008年1月底,美廢8號報價已達到250美元噸。為何美廢價格會上漲?有業內人士分析,除受美國本土的金融危機影響外,中國國內需求量增加也是其中的原因。在美廢連續總供應量持平的前提下,近年中國國內對其需求量增加,導致供不應求,從而推高了其市場價格。
輔因——生產鏈條長使成本節節攀升
除原材料價格影響紙張價格遞增外,紙張生產的長鏈條也讓其成本一再疊加。從切片、蒸煮、纖維漂白到成紙出爐,一張紙經歷了形變、質變,也經歷了價變。云南陸良銀河紙業銷售人員說:“拉木材的汽車還未進廠門,紙張成本就已經開始計費了。物流、運輸費用中最主要的是油費,像一些從林業到紙張生產的紙業,還要負擔科研、選苗培育費、林木生長周期成本費、人工費等成本壓力。紙張不漲價很難。”
國內上市紙業云南區銷售負責人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在紙漿變成紙張過程中,必須應用煤發電或產生蒸氣從而完成加熱及烘干等工序。目前煤、電提價使這一環節需大量應用煤而造成成本增長。其次紙張要成形必須添加許多化工原料,而目前化工原料成本也比以往有大幅增加。此外在運輸環節中,紙張到站、站臺叉車調度等環節都需要用油,而目前油價的上漲也給此環節帶來成本壓力。成本壓力就像是‘多米諾’效應一樣連續推高了紙張價格。”
除以上原因造成紙價成本上揚外,云南知名紙企還認為,節能減排及環保政策的進一步嚴格實施也使很多紙企在維護成本上增加支出。“環保處理費用增加,紙企利潤被壓縮。一些抵御風險能力弱的小生產企業相繼關停或者轉而生產其他產品。據非權威統計,截止到2008年初,已關停中小產能的紙企約70-80萬噸。這對整個市場的供需產生了不小影響。”一業內人士對記者介紹說。
后果1——省外報刊紛紛提價應對
新聞紙價格的大幅上漲,直接影響到下游的紙媒行業。為應對紙張成本上漲壓力,各地報刊紛紛上調或準備上調零售價格。
青島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半島都市報》已經在本月開始將零售價格調整為每份1元。而其發出的漲價公告中解釋道“今年以來,由于紙張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導致報紙發行成本與零售定價倒掛、價格與價值倒掛現象日趨嚴重,個別流通環節甚至出現了違規銷售的現象。”
《成都商報》和《華西都市報》的年訂價均從原來的140元調整為240元,這兩種報紙的零售價均從原來的0.5元份調整為1元份;《成都晚報》的年訂價從原來100元調整為170元,零售價從原來的0.5元份調整為0.80元份。
后果2——今年新書品種或減少10%
圖書印刷成本的增長對出版機構構成了一定的壓力。知名學者白燁對此表示擔憂,他認為紙價上漲會導致一些有價值但市場并不那么大的書無緣與讀者見面。
去年全國圖書出版品種總數達24萬種,但今年則不一定。一位民營出版公司的人士如此預測,2008年新書品種會減少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