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賣麥秸的商販在將車開到造紙廠前先給麥秸灌水
眼下正是麥收季節,也是各大造紙廠每年收集原料最忙碌的時候。記者獲悉,為增加重量,許多不法商販在將麥秸運至造紙廠的途中往麥秸垛上澆水、撒沙,而由于本地原料緊缺,銀川市幾家造紙廠不得不收下這些摻了假的麥秸。
據了解,造紙廠在收集麥秸時通常有兩個途徑,一是在農村各地設收購點,二是通過商販運送。由于麥秸運輸車輛除需特殊改裝外,還要交納養路費用,因受這些條件限制,造紙廠收集原材料主要依靠后者,于是麥秸集中售賣權便集中在了幾十個商販手中。為增加重量,部分商販在將麥秸運送到造紙廠的途中,將水、砂土、石塊等物藏進麥秸垛里,這已成為各大造紙廠熟知的伎倆。
難道造紙廠對此識別不出嗎?按照收購程序,商販開著裝有三四噸麥秸的改裝拖拉機來到工廠收購點門口時,首先要進行過磅,隨后有專門的檢測儀器對麥秸的水分抽樣檢測,然后算出水分比例。接著,工人們要進行堆垛,監督員會將嚴重過水的麥秸二次扣減水分。最后麥秸的重量是根據減去車重、水分含量后的數字來算的。知情人講,由于在檢測麥秸水分時儀器的抽檢并不完全準確,即便在隨后的堆垛過程中被發現有水分,現場車輛如果太多,監督員一時也盯不過來,一些存在投機心理的商販就能蒙混過關。
那么,造紙廠能不能對這些不誠信的商販說不?銀川市某造紙廠相關部門負責人的答案是無奈的否定,原因有二。首先,隨著近年來不斷調整農產品結構,不少麥田改種蔬菜、套種玉米,致使麥秸量減少;其次,由于麥收時使用大型收割機,收割后留在田里的麥茬還有35厘米左右的高度,造成了浪費,有的農民為圖方便,將麥秸留在地里任其腐爛,致使回收率還達不到麥秸產量的5%。這兩方面原因導致本地麥秸收購行業形成了一個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幾乎所有的造紙廠都需從青海、內蒙古、甘肅等周邊省調運原材料;在供應量方面,本地供應與外地供應幾乎各占一半。因此,每年商販們運送的麥秸便成了熱銷品,他們自然“牛”了起來,不但往麥秸里摻假,還相互通氣后抬高價格,5年內,麥秸的價格從每噸的200多元漲至今年的520元。
摻水的麥秸給造紙廠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據記者了解,發霉的麥秸造紙廠是用不成的,需前期進行涼曬。如果是剛割下的麥秸,正常的水分應當控制在總重量的20%,若超出這個范圍就屬不正常。而就目前的收集情況來看,不論是外地還是本地送來的麥秸,多數都存在水分超標的情況,有的甚至超過了50%。如果麥秸中摻入沙石,則需工人一遍遍地將沙石抖掉,并在隨后的造紙工序中多次除沙。而沙粒的增加不但會減少機器的壽命,如果除不干凈,出廠后的生活用紙上還會出現“沙眼”,給工廠的成本、銷售及聲譽都會造成損失。“從外地調運費用高,我們還是希望主要依靠本地供應多收一些麥秸,但不知道這樣的現狀什么時候能得到改變?”幾家造紙廠負責人表達了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