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補貼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摩擦新熱點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近幾年全球反補貼案件數量總體在減少,而我國與這種趨勢相反,中國在極短時間里驟然成為世界頭號反補貼調查目標國。到目前,我國共遭遇反補貼調查22起,其中加拿大7起,美國13起,澳大利亞和南非各1起。
2004年4月,加拿大對中國燒烤架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該案在世界范圍內首開對中國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先例。隨后,加拿大又對我國緊固件、復合木地板、銅制管件和無縫石油套管等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
2006年11月,美國首次對中國出口銅版紙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這是美國第一次使用此類貿易保護措施對我國出口產品提起反補貼調查。反傾銷是美國慣用的貿易壁壘,如今美國又將反補貼與之捆綁,反補貼和反傾銷同時適用,對中國出口企業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
2007年6月27日,美國12家鋼管企業聯合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遞交申訴書,要求對中國、墨西哥、韓國和土耳其輸美薄壁矩形鋼管發起反傾銷調查,同時對中國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湖北省一家企業涉案。這是我省首次遭遇外國反補貼調查。
今年6月24日,美國商務部對薄壁矩形鋼管反傾銷和反補貼合并調查案做出肯定性終裁,裁定涉案中國產品存在傾銷和補貼。7月28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本案做出肯定性終裁,裁定美國產業受到實質損害。8月5日,美商務部發布對中國輸美薄壁矩形鋼管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令,稅率為2.17%-200.58%,自發布之日起開始生效。
當前嚴峻的反補貼形勢有著深刻的政治和經濟背景。近兩年來,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順差增長過快,對歐盟出口順差急劇增加。美國由于次貸危機等因素國內經濟萎靡不振,國會中注重公平貿易的民主黨控制了參眾兩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在這種形勢下,反補貼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熱點,反補貼也成為我們當前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重中之重。
反補貼使貿易摩擦從企業微觀層面向政府政策宏觀層面延伸
反補貼、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是為WTO規則所允許的保護國內產業的三大救濟手段,其本意是制止國際貿易中不公平貿易行為。但一些國家出于貿易保護主義,利用WTO反補貼協定和本國反補貼立法,濫用反補貼調查并采取反補貼措施,對正常國際貿易秩序造成了負面影響。
相對于反傾銷,反補貼目前還并不為人們所熟悉。其實,反補貼的負面影響比反傾銷更為深遠,反傾銷和反補貼最大的不同在于,反傾銷針對的是單個企業或是同業的幾十家企業的出口行為。而反補貼它針對的是政府行為,反補貼調查對象包括企業和政府。除了企業,政府也要填寫調查問卷,對被指控的補貼項目進行抗辯,并接受實地復核。反補貼還具有傳導效應,政府部門在應對反補貼填寫問卷時提供的有關信息可能被用于將來反補貼案件,外國政府在其公開裁定中引用的材料也可能被其他國家利用,對我發起新的反補貼調查,產生一系列于我不利的連鎖反應。
從已發生的反補貼案來看,優惠貸款如國有銀行優惠貸款、國有企業債務免除、國有企業優惠貸款等,電力、土地、用氣、燃氣等要素低價投入,政府撥款項目如對虧損國有企業撥款、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撥款、高新技術設備財政撥款等,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項目如外資企業所得稅“三免兩減半”、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減免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外商投資企業進口設備免收增值稅與關稅等,贈款如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發基金、國家重點技改項目、各級政府出口貼息,特別經濟區鼓勵政策如西部地區稅收優惠政策等,對出口實績的出口補貼,債轉股,地方的各項補貼項目,從國有企業購買產品等等,都屬于被調查范圍。
一個國家的補貼政策涉及到稅收制度、產業政策、金融體系、匯率政策、國企改革、土地政策、外資政策等經濟體制和管理模式。反補貼不僅僅針對出口環節補貼政策,還涉及生產環節補貼政策。審視我們政府行為,會發現很多行為具有補貼特征。政府在制訂各種政策時,存在著補貼偏好。如出臺各種優惠政策,作為招商引資工具。又如動用財政對企業進行獎勵,這些都極易成為反補貼把柄。可以想象,如果外國對我們在這些方面指控被認為是補貼,就會影響到我國宏觀政策。因此可以說,反補貼使得貿易摩擦已經從企業微觀層面向政府政策宏觀層面延伸,它意味著一國對經濟宏觀政策和調控將受到他國間接干預和制約,甚至可能影響經濟發展戰略制定。
從技術層面來說,反傾銷和反補貼合并調查做法客觀上形成雙重歧視。在針對中國進行的反傾銷調查程序中,美國商務部堅持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或給予相關產業市場導向地位,因而在計算反傾銷稅率時,一向是選擇利用替代國價格來計算中國出口產品的正常價值。同時,又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美方的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復救濟的問題。
由于反傾銷和反補貼捆綁合并,增加了我國出口企業的難度,對我國企業應訴的效果和積極性產生嚴重影響。
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新熱點——反補貼
一、正確制定和運用補貼政策,避免不符合WTO規則的補貼。
加入WTO并不意味著取消補貼,補貼是國家鼓勵外貿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手段。根據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規定,只有政府實施的財政資助或任何形式收入或價格支持行為,或政府支配下的私人機構行為才構成補貼。《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規定的禁止性補貼主要以出口補貼和進口替代為主,我們應遵守規則,不能采用。不可訴補貼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不具有專向性的補貼,另一種是有專向性但符合規定條件的補貼,包括研發補貼、落后地區補貼和環保補貼,這是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的?稍V補貼具有雙重性質,沒有絕對禁止,但在給其他成員產生不利影響時則可能導致反補貼措施,我們應慎用。政府要加強對反補貼的認識,盡快熟悉游戲規則。要積極調整政策,規范促進貿易的政府行為。政府應該設法通過提高政府效率等手段,降低企業的隱性成本來鼓勵出口,不要直接進行各種稅費減免和補貼。
我國各級政府的各種補貼名目繁多,補貼政策既多又雜,難免有些補貼政策與世界貿易組織《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相沖突。各級政府在已有的或將要制定的政府規章和具體政策措施中,應考慮與WTO規則《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的一致性,對現有各種補貼措施應進行一次全面梳理。對已頒布執行的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性文件應集中清理。建立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加強法規規章審查工作,確保新出臺的規章、規范性文件與WTO原則規則以及我國加入世貿承諾相符合,充分體現法制的統一性原則、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
二、政府部門協作應訴是取得勝訴的關鍵,加強反補貼應對機制的建設。
反補貼調查會涉及各級政府和多個部門,應對涉及部門多,工作量大,協調困難。政府部門和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只有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勝訴。湖北去年專門制訂并頒布了《湖北省應對反補貼反傾銷管理辦法》,聯合海關、稅務、國檢、工商、土地、科技等多個部門,形成了反補貼聯合應對機制,這一機制將在今后可能發生的國外反補貼調查應對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企業自身發展和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是應對反補貼調查的根本。
企業發展,不能完全靠政府補貼,要靠科技、品牌、效率和質量參與國際競爭。及時制定適當的營銷策略,最大限度地獲取出口利益的同時避免被采取反補貼措施。企業應通過調整和完善出口戰略,實現市場多元化,分散被采取反補貼措施的風險。企業一旦涉案,要積極應訴,因為只有企業積極應訴,政府和企業才可以相互配合,共同維護我們的合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