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保稅政策提上日程,中國的環境經濟政策架構和路線圖漸漸浮出水面。近日,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在“第十四屆綠色中國論壇”上表示,環保部正在聯合其他綜合經濟部門,制定環境稅收的相關政策。
雖然并未公開詳細內容,但潘岳透露,環保部已研究提出了“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建議。
環境稅是指,對開發、保護、使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按其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污染、破壞和保護的程度進行征收或減免。環境稅政策已被發達國家廣泛采用。
通常做法是激勵與懲罰兩類。一方面對于環境友好行為給予“胡蘿卜”,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如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的減免等;另一方面針對環境不友好行為揮舞“大棒”,建立以污染排放量為依據的直接污染稅,以間接污染為依據的產品環境稅以及針對水、氣、固、廢等各種污染物為對象的環境稅。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和環境運動的大勢所趨,當前我國環保事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個綜合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的新型環境管理制度,以盡快遏制和扭轉污染惡化的局面,建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
一年前的2007年9月9日,時任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的潘岳在第十二屆“綠色中國論壇”上,首次提出中國的環境經濟政策架構和路線圖。環境經濟政策是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影響市場主體行為的政策手段。具體是七個方面:綠色稅收、環境收費、綠色資本市場、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綠色貿易和綠色保險。
今年以來,環保部共受理了73家上市公司的環保核查申請,已經完成38家公司的環保核查,其中20家未通過首次核查,阻止了總值上百億的重污染項目融資。
在過去一年中,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貿易四大政策已經陸續施行,環境收費、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三項政策也處在先期調研中,隨著環保稅正式浮出水面,中國已基本勾畫出環境經濟政策的基本框架。
潘岳在綠色中國論壇上透露,環境保護部將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開征環境稅的工作,包括制定具體的環境稅實施方案,推進落后工藝產品淘汰的稅收政策,提出造紙、焦炭等行業落后工藝產品名錄,繼續完善享受稅收優惠的環境保護設備目錄等。
潘岳坦言,雖然幾項環境經濟政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必須承認,政策的制定、執行與預期效應之間,存在著不小的距離,也有著技術上的困難和利益沖突引發的種種障礙。但是,這并不會改變環保部通過環境經濟政策來綜合治理環境問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決心。
潘岳同時表達了對珠三角地區率先推行環境經濟政策、打造綠色經濟發展區域的熱切期待。他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深圳和整個珠三角以超常規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成長為世界級的制造業基地和中國的經濟引擎之一。但珠三角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造成了整個區域水和大氣的嚴重污染。作為先發地區,珠三角能否在政策和機制上繼續先行一步,在全國率先試驗與主體功能定位相協調的環境經濟政策,率先實行干部環保業績考核,率先建立統一協調的環境監管機制,率先率先實行嚴格的環保準入措施,率先開展規劃環境評價,率先實施生態補償等工作機制,率先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新路子,對全國真正實現科學發展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義。有識之士都相信,深圳、珠三角乃至整個廣東,在具有強烈改革開放意識的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一定能夠在環境經濟政策領域大膽探索實踐,打造出一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