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自治區環保部門獲悉,寧夏造紙行業調整已全部完成,近百家小型造紙企業因治污無望或因無力投入而退出行業競爭,這次調整完成后對全區污染減排將起到重要作用。
據悉,造紙行業曾經是寧夏區重要生產領域,在全盛時期,寧夏自治區共有大大小小的造紙企業160多家,但達到國家規模限定的企業只有7家。盡管這些小造紙每年對自治區經濟貢獻率有兩億多元,但是因為企業治污不達標,排放的造紙工業廢水卻多達7000萬噸,成為了全區環境保護的巨大障礙。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強化和環境保護需求的提升,我區從2005年開始,采取了“揮淚斬馬謖”的產業調整戰略,對年產規模在5萬噸以下的小型造紙企業實行了逐步淘汰,去年全區共關停小造紙企業29家,并對這些關停企業實行了產業退出政策,部分企業轉產設施農業,部分企業退出工業生產領域。今年,自治區又在此基礎上,對47家達不到生產規模或治污不達標的造紙企業實行產業退出制,另有11家企業自動轉型,徹底兌現了“用三年半的時間完成區內造紙產業調整和違法排污治理目標”的鄭重承諾。盡管這些被強令關停或退出的造紙企業對當地經濟總量產生一定影響,但從長遠看,可實現COD減排上萬噸,并減少一億多噸工業用水,同時退出后的市場被區內大型造紙企業快速占領,今年區內六大造紙企業產量和銷量均有提升,完成了區內產業調整和產品市場的完整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