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樹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生長最快、用途最廣泛、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的一類樹種之一,目前,全球已有1000多個國家引種和大規模發展,其面積已突破2000萬公頃,成為世界關注的重要資源。
近十余年來,隨著桉樹種植規模和范圍的不斷擴大,經營周期的不斷縮短和栽培措施的集約化,以及連載代數的增加和桉樹產業的快速發展,關于桉樹發展過程中生態和社會方面存在的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以致在全社會引發了一場空前的爭論。“桉樹爭論”既有技術性因素,又有社會性因素,不僅影響林業生產部門的生產發展,還嚴重影響了我國速生豐產林國家計劃、產業布局、林漿紙一體化、生態建設、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戰略決策,同時還影響著社會穩定。為此,在廣西大學林學院副院長、廣西生態學會副理事長溫遠光教授的主持下,廣西生態學界、林學界、社科界的專家學者組成課題組,以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生態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指導,通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思想和方法的融合,采取多學科相結合,資料的全面收集與廣泛的實驗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證實與證偽相結合,生態問題分析與社會問題分析相結合“五結合的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歷時三年半,完成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委托開展的《桉樹工業人工林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的專題調研,取得了重大理論研究成果。
《桉樹工業人工林科學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從桉樹科學發展戰略的高度研究并闡述了桉樹發展中的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對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制定、產業布局和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生態建設與生態安全、森林資源培育與資源安全以及社會穩定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
《桉樹工業人工林科學發展戰略研究》首次提出了桉樹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和內涵,為我國桉樹工業人工林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首次就桉樹人工林的科學發展戰略進行全面系統研究,提出了桉樹人工林科學發展戰略地位和作用、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布局和戰略措施,為桉樹人工林的科學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指導;首次對桉樹人工林水分、養分、生物多樣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社會問題等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開展全面深入的調研,分析了桉樹生態爭論問題產生的根源及變化規律,為提升社會科學認識桉樹、科學發展桉樹的能力提供了科學依據。
《桉樹工業人工林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獲得了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類調研報告類成果二等獎。該項成果在報刊、雜志、電視、網絡媒體、各種重大學術會議以及作為廣西科技工作者建議呈報政府決策機關等的廣泛傳播,引起了廣泛影響,大大提升了人們對桉樹的科學認識水平,極大地推動了桉樹的科學發展和林漿紙一體化建設,產生了顯著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廣西作為全國林漿紙一體化發展戰略基地,桉樹速豐林栽培技術全國領先,擁有亞洲最大的桉樹組培苗基地。全區已建成速豐林總面積2600多萬畝,(其中桉樹超過1000萬畝)居全國第一。強大的資源基礎,帶動全區木材生產、林板、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快速推進。目前已有金光集團APP等知名漿紙企業進駐發展,其中APP在廣西已投資建設桉樹工業人工林100多萬畝。《桉樹工業人工林科學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將極大地推動廣西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實現科學發展。(通訊員 任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