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陜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污染減排工作,把污染減排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舉措,精心安排部署,積極落實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三大措施,減排效益日漸顯現,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經陜西省環保廳最終審核,認定西安市去年“雙減排”兩項指標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別下降,圓滿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近日,省政府在全省環保工作會議上表彰污染減排先進單位,西安市減排突出獲得100萬元重獎。
加大調整力度,強化結構減排
為了使區域經濟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西安市強化結構減排,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引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污染企業轉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去年年初,市政府下達了《西安市2008年主要污染物減排計劃》,確定了104項減排項目,明確了減排工作重點。結合實際情況,西安市重點在抓好造紙、印染、水泥等行業的結構調整上下功夫,按時限分期實施關閉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企業和落后工藝。
同時,西安市環保局聯合西安市財政局下發了《西安市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和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和《關于印發西安市關閉重點水污染企業專項獎勵資金使用辦法的通知》,劃撥專項減排資金進行支持,對關閉企業進行獎勵,通過以獎代補的激勵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減排工作的平穩進行。
2008年,在削減化學需氧量方面,全市實施結構調整減排項目28個,關閉造紙、印染企業23家,拆除化學制漿企業5家,合計削減化學需氧量2.34萬噸。在削減二氧化硫方面,實施結構調整減排項目35個,合計削減二氧化硫2.0622萬噸。
加快工程建設,推動工程減排
在污染減排攻堅戰中,2008年西安市確定了三大減排措施并舉、以工程減排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先后出臺了《西安市2008年造紙行業污染整治意見》、《西安市二氧化硫減排工作方案》等文件指導減排工作,以實施重點項目減排為抓手,確定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減排重點工程扎實推進。
西安市抓好化學需氧量減排,重點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2008年,全市有5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先后竣工投入試運行,每日新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41.5萬噸,是2007年以前西安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的總和。
西安市繼續加強工業廢水治理不放松,年內完成銀橋生物科技等大型企業工業廢水治理工程,大大提高了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同時,西安市積極推動未進入城市管網的大學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和餐飲廢水治理,全年整治餐飲業754家,使市政管網化學需氧量濃度偏高影響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效果問題有所緩解。
為做好二氧化硫減排工作,去年全市先后實施22項重點工程,進一步加快電廠脫硫工程建設進度,抓好集中供熱站及企業自備電廠脫硫工程建設,同時加大集中供熱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拆改力度,積極推廣清潔燃料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在全市共同努力下,通過各項減排工程的建設,去年全市削減化學需氧量4.6萬噸,二氧化硫3.0991萬噸。
加強執法監督,促進管理減排
“十一五”以來,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污染減排工作,把污染減排任務及重點減排項目列入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各部門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內容。明確了各級政府和各有關單位在減排工作中的責任,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根據實際,制定本地區的減排計劃,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做到目標任務分解到位,責任落實到位。
不僅如此,西安市主要領導還多次親臨一線,督促指導落實。2008年,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西安市長陳寶根分別先后數次調研檢查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渭河污染防治等重點環保工作。
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西安市環保局強化建設項目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從控制新建項目增量上實現減排。以污染減排為中心,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積極開展“三同時”檢查工作,對不符合環境法律法規、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項目,一律執行禁批、限批,從源頭控制了污染的產生,使重點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遞減。
西安市不斷完善三大體系的建設。認真落實國家《“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措施季度報告制度》,進一步完善考核體系,下發了《西安市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把減排任務能否完成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和依據。對列入2008年重點減排工程項目的企業,進行全程跟蹤檢查,凡未按規定進度設計、施工、投運污染治理設施的,由監察部門牽頭進行督察和問責,促進全市深入開展減排工作。
全市繼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提高重點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率。西安市組織開展重點排污企業排污總量的核定與排污許可證的發放工作,發揮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中掛牌督辦的高壓優勢。市環保部門聯合監察、工商、電力等部門,加大執法力度,通過明察暗訪,主動出擊,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嚴查重處。
西安市開展了三河整治、關停造紙企業、繞城高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等專項行動,對違法企業予以重罰,超標排放3次以上按規定報請關停。西安市對國控、省控重點污染企業,加大現場檢查力度,按照國家規定限期安裝在線監測設備,確保各類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轉,確保污染源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本報通訊員 朱禮權 記者 戚岳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