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不久的兩會,保增長、促發展一直是主題,尤其是中央4萬億拉動內需投資的落實和追蹤,成為公眾關注熱點。
國家出臺的擴大內需政策,其目的就是要大量投資農村建設,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縮小地區收入差距,減小貧富差距,實現經濟均衡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不管是家電下鄉還是農機補貼,要想真正落實到位,必須要加大扶持三農產業,使農民手中有錢,才可能促進消費,實現內需持續增長。由此,要想解決我國內需不足的問題,根源在于如何增加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占我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村群體,是最大的低收入群體,解決了農民增收的問題,自然就可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
正在實施的國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繼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次大創新,是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其目的是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時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林業則是解決農民致富的問題,隨著林權改革的深入,林權明晰后如何發展林業產業,提升林產品的經濟附加值,決定了這項改革的成敗。
由此,大力發展林業,促進林業產業的提升,不僅僅是對經濟發展的要求。林業產業的發展,不但促進商品林區林產品產量的提升、林農收入的增加,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我國天然林保護的壓力,實現了對公益生態林區的間接保護,是對我國建設生態型社會的有效促進。但是單純的林產品產量提升,并不能有效解決林農收入增加。只有實現林業產業化發展,依靠林業產業鏈的衍生和高附加值產品,才能促進林業產業的良性發展。
中央關于建設節約型社會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資源、能源的嚴重浪費和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弊端提出的。我國的GDP總量僅有世界總量的6%左右,但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費卻大大超過這個比例。因此經濟結構調整,要立足于節約資源、節約能源、減排污染目標,大力度調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以造紙業來說,傳統的造紙業以草漿為主要原料,生產規模小,設備落后,環保治理水平低下,屬于典型的資源、能源嚴重浪費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的經濟模式。而新型的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則是把營林、制漿、造紙有機整合,形成了循環型產業鏈,是循環型經濟的模式創新。以金光集團APP建成的金海林漿紙項目為例:企業通過構建原料林基地,既滿足了造紙所需的原材料供應,同時在營林過程中為當地勞動力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還促進了林區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金海漿年產100噸紙漿生產規模,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其中投入環保方面的就有25億元,這使得企業水資源消耗、煤炭資源消耗和BOD、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優于國家排放標準,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從財政金融政策面來說,單純的針對一家一戶的林農發放貸快,由于缺乏產業支撐,同時受市場波動以及林農經營管理水平影響,林農的收益回報不確定性增強,不但加大金融機構操作實施難度和的監管難度,金融機構發放的貸快投資風險也同時加大,而且對廣大林農的經濟水平提升幫助有限。大型林漿紙項目將營林、制漿、造紙三個環節有機整合,使金融信貸風險由統一的實體產業承擔,因此,擴大對大型林漿紙項目的授信和增加金融貸款,將有效抵御上述各種風險,實現金融對產業和經濟的有效帶動。同時,由于林漿紙產業鏈的衍射和帶動作用,不但偏遠地區的林農可以通過土地升值獲得收益,也可以通過參加營林經營活動獲得勞務收益,而且企業在投資過程中對道路、橋梁等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也可以使林農共享,這些都將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提高。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林漿紙項目作為的一種循環經濟模式,是對傳統資源消耗型經濟的一種顛覆,是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創新,其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帶動作用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有益探索,更深遠的是對經濟落后群體的帶動和幫助以及對生態環境有效保護。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調控,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加強林業項目的金融扶持力度,對林漿紙項目進行金融傾斜,是金融產品的創新和傳統行業金融扶持的有機結合。林漿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了資源、社會、經濟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使最廣大的低收入群體獲得了經濟收入增加,這將直接刺激農村消費力的提升,為擴大內需奠定經濟基礎,從而撬動我國經濟增長持續。(任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