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與省環保局發布2008年廣東省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全省21個地級市酸雨頻率達48.5%,河源成為去年我省未現酸雨的唯一地級市。
“河源市水質優良,空氣優良,成為全省唯一無酸雨地級市并非偶然。”昨天,河源市環保局局長何明亮這樣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現象: 整個市區無一根煙囪
據他介紹,酸雨的產生主要在于二氧化硫污染,它是因為燒煤、燒油產生微粒與雨水混合而出現的。
河源市歷屆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環保工作,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生態優先、加快發展、注重民生、構建和諧”的16字方針和“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把環保作為河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經驗1:引進項目時不降低環保門檻
何明亮說,這幾年河源一直堅持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招商、高環保門檻”原則,推進產業轉移園區建設,在引進項目時絕不放低環保門檻。
近幾年來,全市共有250多個電鍍、印染、皮革、造紙等投資總額約380多億元的項目被拒之門外。同時著力抓好污染控制,幾年間在開展鋼鐵、水泥行業清理整頓行動中,全市共關停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生產工藝落后的鋼鐵企業19家,淘汰落后鋼鐵產能138萬噸,督促完善污染治理水泥企業11家。凡是有二氧化硫產生的企業,嚴抓環保“三同時”,沒經過驗收合格的絕不能投產。
經驗2:陶瓷企業技術須減污染排放
“不少人都知道河源近年陶瓷企業進駐較多,這些粉塵量大的企業難道不會污染大氣?”何明亮對此提問的回答是:陶瓷企業只要在建設時加大環保投入,技術上完全可以達到減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我們環保部門實行明確的責任制,對陶瓷企業一律動員進行油改氣技術改造,不改造就一票制不準投產,這樣,硫污染就大大降低了。水泥廠粉塵多,我們從2003年開始進行除塵設施技術改造,實在不行的全部砍掉,其中建于萬綠湖畔的一座大型水泥廠最早被關停,后來欲改建為環保藝術館,但因各種考慮最后還是拆掉了。對不符合國家政策的鋼鐵廠也淘汰了10多家,今年還有3家計劃要砍掉。紅磚廠近年也全部進行轉產,改為水泥磚廠,單是市區就砍了七八家。
目前,整個河源市區沒有一根煙囪,這在全省可不多見。
現象: 河源電廠脫硫率達96%
河源環保局法規科科長崔偉平介紹,這幾年,河源在有限的財力中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3座污水處理廠,其中城南污水處理廠是全省產業轉移園中第一座建成投入使用的污水處理廠;各縣區11座污水處理廠全面動工;改造醫療廢物處理中心,建設市固體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等。
經驗3:新項目環評執行率達100%
河源比較早在環保局中落實企業掛鉤目標責任制。環保局9個副處級以上干部,個個都安排了2~3家污染企業,專門負責處理企業出現的環保問題,檢查環保設施運轉情況、宣傳環保法規、服務環保相關工作。新上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達100%,“三同時”制度執行率達100%。
如河源電廠項目,一直嚴格按照國家有關環保規定進行建設,是目前中國環保環節審批最嚴格的項目之一,目前電廠脫硫技術從源頭做起,用煤要求是含硫量1.2%,但現在進煤含硫量是0.2~0.4%,而且煤場全密封,不產生揚塵,水、汽全部循環,不對外產生污水排放,脫硫率達到96.4%,脫硫技術所占投資達到17%。同時對19家重點污染企業安裝監控,其中國控2家,省控17家。
經驗4:最早禁種桉樹保護原生林
“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鐵腕’整治破壞生態行為的做法讓人印象十分深刻。”何明亮說。
河源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停止桉樹種植禁令,保護原生林,擴大水源林,全面開始封山育林;同時,及時整治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停止礦產資源無序開采,關閉非法采礦點400多個,復綠面積達42萬平方米;停止木材加工廠審批;建設市區石材、五金加工經營示范區,將市區58家石材加工場和110多家五金加工企業全部搬入示范區統一經營。
此外,推進環保體系建設。推進城鄉清潔工程、東埔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東江水質保護工程、治污保潔工程等;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林業生態市;以點帶面全面鋪開全市“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優化美化城鄉生態環境。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河源市在環保工作上成果豐碩:2003年~2007年在全省環境質量考核和珠江綜合整治考核中獲得“雙優秀”,并先后被評為全國5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范例城市”之一、“全省環保執法先進單位”和“廣東省環境保護教育基地”。
2008年8月,河源市委、市政府班子還被廣東省委授予“廣東省環境保護先進集體”稱號;2009年,河源環保局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先進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