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4月,清明時節,結合2009年4月3日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進行的APP中國黃奕聰獎學金頒獎儀式,APP中國林務外宣部總監蔣伏利和該部高級林業工程師、處長劉立武分別就《傳統經濟學批判與循環經濟增長模式展望》及《APP中國與人工林可持續發展》為題,對中南林大學生做循環經濟講座。
APP中國與人工林可持續發展
劉立武處長在《APP中國與人工林可持續發展》的講座中,通過生動、豐富的圖片資料向在座師生報告了APP中國在林漿紙一體化循環實踐中的經驗和探索,圍繞APP中國科學發展人工林展開了盡情的演說。劉立武指出,發展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首先要解決人工林問題,大力推進可持續人工林是保護天然林、解決木材供需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物質、文化需要的唯一出路。
在我國,由于以前對紙業屬性認識不足,加上森林資源匱乏,許多人錯誤地認為,用木材造紙是浪費資源,用草類原料才最符合中國國情。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造紙界的有識之士指出中國紙業應該走以木材為主的道路,當時還曾掀起一場草木之爭,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才明確了以木材為主的路線。目前,全球造紙原料中木材已占到93%以上。世界上主要造紙國家之所以廣泛采用木材造紙,是因為木材更適合現代造紙工業對生產規模、技術、產品質量和環境保護的各項要求。選擇木材作為造紙原料,可以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品質量,而且在控制污染方面也有成熟的工藝。同時,用木材作為原料也可以促使產業向循環經濟方向發展。
現代造紙業已成為世界木材的最大用戶。據統計,造紙用材為世界工業用材的27%,每年消耗7億立方米~8億立方米,需要砍伐幾千萬公頃林地。許多年前,有人曾擔心紙業是否會成為破壞全球生態系統的罪魁禍首。但是多年來世界紙業的發展證明,紙業不但沒有破壞生態,而且還促進了林業的生態建設。
現代紙業,尤其是以APP中國為代表的林漿紙一體化,把林業基地建設作為自己生存的重要條件,形成循環經濟,這也是當代紙業的一條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這一點,已從北歐、北美等紙業較為集中國家的紙業發展中得到了印證。在一些森林覆蓋率達到30%至70%的國家,每年用于制漿造紙的木材量占原木總產量的30%至60%。如美國1974年制漿造紙用材達到1.8億立方米,占采伐量的36%,瑞典占63.8%,芬蘭占55.5%。日本是個木材進口國,1977年制漿用材為3400萬立方米,占木材總消耗量的31.4%。由此可見,提高木材在紙業原料結構中的比例,實行林紙一體化模式,是解決紙業環境困局的出路。
劉立武還介紹了APP中國在科技營林、生態營林、環保營林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劉立武說,APP中國通過合理規劃,在政府批準的商品林區域內已營造林地面積達465萬畝,主要樹種為桉樹、馬占、楊樹、木麻黃等樹種。APP中國還在業內率先開展了ISO14001認證、PEFC認證。同時,已發布了06年和07年的《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報告》。還于2008年6月在造紙行業率先進行了"立足中國、綠色承諾",通過每季度定期發布公開報告接受社會監督。近期,APP中國順利完成了"碳足跡"評估項目,成為國內第一家開展碳足跡活動的漿紙企,劉立武還與同學們進行了熱烈的互動,耐心的解答了同學們關心的問題。
講座結束,劉立武處長深情回顧了自己在母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求學經歷,感謝母校中南林的培養、教育,并勉勵中南林學子珍惜大學時光,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為中南林爭光。
傳統經濟學批判與循環經濟增長模式預期
為闡釋APP中國實踐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的動機和原因,蔣伏利總監給中南林學子帶來的是其一篇重要作品《末日之思--對傳統經濟學的批判》。蔣伏利總監從傳統經濟學及其增長模式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到生態經濟學和循環經濟增長模式能夠給予人類社會的良好發展預期,深入淺出的把經濟學發展歷程、存在問題、未來出路做了大膽精辟的講解。
蔣伏利指出,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東南亞海嘯,遇難者總人數已經超過29萬人,這已經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表面上,自然海嘯的起因是地震災難,但深層次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原因是由于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砍伐森林、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據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如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對此,索羅斯指責政策制定者放任市場并讓其自動調節是導致目前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索羅斯認為,目前的金融危機并非因為一些外來因素,也不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是體制"發生了內破裂"。他指責傳統經濟學及其增長模式給了市場活動家過多的自由,任由一個極度鋪張的信貸市場發展。英國《泰晤士報》專欄作家凱爾斯蓋面對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種種亂象,指出:被廣泛應用于過去、當今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存在根本性的謬誤,不是簡單的修補就能夠解決。甚者,需要一場革命,在經濟思想認識上進行徹底的"范式轉變",才能透過重新認識經濟和經濟學的本質,以達到架構一種新的能夠指導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經濟學說的預期。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須臾不能割裂的依存共生之復雜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得以存在的基礎或者前提只能是也必須是生態系統。在人口、資源、環境等社會經濟發展諸要素中,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終極物質來源。在傳統資本主義經濟學主導的社會經濟發展中,人與自然之間即傳統經濟學與自然生態的矛盾關系,產生了全球性兩大環境問題:一是自然資源耗竭。表現在兩方面:可更新資源的破壞日益加劇;不可更新資源儲量不斷減少,有的瀕臨枯竭。二是對自然環境的污染。表現為全球氣候變暖,城市空氣和噪音污染,食物污染等。
鑒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及傳統資本主義經濟學正在走向反動,正在成為自然生態和人類的敵人。所以,如何反思并架構、推動一種新的經濟學來指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即勒內·帕塞所說的,如何創造一個能考慮到這個復雜世界中相互依存的各種因素的新的經濟學方法,是將來之事,更是當務之急。好在基于反思精神并揚棄、超越傳統經濟學的生態經濟學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上世紀已經誕生、發展并開始在今天的中國和世界指導經濟社會的發展。
生態經濟學研究與傳統經濟學研究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將生態和經濟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改變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思路,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新觀念的產生。脫胎于生態經濟學的循環經濟增長模式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其中的范本便是APP中國實踐和推動的林漿紙一體化循環。
蔣伏利指出,在這個范本中,為了改變甚至根治傳統造紙"白沫噴涌、黑水橫流"的"污染老大"形象, APP中國自1992年來到中國,就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躬行實踐林漿紙一體化這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過構建"植樹造林及制漿造紙的綠色大循環和廢紙回收還原再生的小循環",把污染嚴重的傳統漿紙業轉變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新型綠色環保產業。其全部過程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特征,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植樹造林、制漿造紙等經濟活動,把生產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其全部經濟活動符合循環經濟的核心理念,循環經濟三原則與三層次在林漿紙一體化過程中得到了完美體現。以林紙循環為范本,相信中國造紙乃至中國經濟,一定能達成"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循環發展"的國家預期。
通過該講座,進一步加大了高校學子對生態經濟學和循環經濟增長模式以及APP中國努力探索、躬行實踐的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濟增長模式的認識和預期。蔣伏利總監和劉立武處長精彩的報告,以其幽默的談吐和旁征博引不時引起同學們的陣陣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