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朝一直到建國初期,紫云板當的古法造紙名噪一時。但如今,在板當鎮上,只殘留著10余口用于蒸料用的石砌古甑,板當古法造紙技術卻面臨失傳,令人惋惜。
據介紹,清光緒年間,造紙技術傳入紫云板當,到了民國時期,板當翠河流域便有10戶人家專門從事造紙,主要生產白紙,當時板當年產白紙2000余捆(每捆10刀,每刀50張)。因為板當的水質、造紙原料較好,加上匠人掌握的造紙技術精細,因此板當的白紙以其質量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據《續修安順府志》記載,“土紙有白紙、草紙兩種,白紙出郎岱、營盤與紫云板當等處,就中以紫云板當所出者為最優”。
解放后,板當的民間造紙業達到了頂峰,從人員近300人,并成立了板當白紙生產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改名為板當紙廠,當時年產土紙15噸。1982年,板當紙廠因虧損,轉產白酒,由此當地企業化手工造紙時代結束,造紙業僅由10家私人作坊維系。2003年,當地最后一家造紙作坊熄火掛簾,板當造紙業由此擱淺。如今,只能在板當鎮看見10余個殘存的、一次能蒸煮數萬斤竹和構皮等造紙原料的石砌古甑。
據了解,目前,在板當鎮,僅有雷孔珍等4位古稀老人掌握手工造紙技術。
4月12日,中國科技大學王祥副教授、陳彪博士一行專程趕到板當鎮考察了當地的古法造紙,看到目前的現狀后,兩位學者表示惋惜。王副教授說,板當古法造紙工序的沿襲、工具的保存應予重視,這樣既有利于發展當地農村經濟,同時又可以傳承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 圖為專家學者在考察板當鎮殘留下來的蒸料用的石砌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