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媒體所經歷的危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有關她未來的討論中。來自網絡媒體的沖擊,報紙正逐漸失去曾經忠實的讀者。我們不禁要問在同互聯網的競爭中印刷媒體還有多少優勢可言?對于大多數年輕的讀者,他們的閱讀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信息傳播的方式,他們掌握了印刷媒體的未來。然而免費、海量、輕而易舉的網絡新聞正一點點年輕人所鐘愛。但對于報紙這樣的印刷媒體,他們似乎也寄予希望,對于這些年輕人,報紙代表著可信度、代表著真相。相比之下網絡媒體卻往往充斥著來源不明、故意捏造的虛假消息。我們都很清楚,正是可信度成為了報紙可以一直生存下去的最大理由。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在改變,令人無奈的是,造成這樣一種改變的并不是報紙的競爭對手,而是報紙自己,她背后的那些從業者。
就在日前新聞出版總署通報《京華時報》等6家報紙刊載嚴重失實報道的處理情況,并發出《關于采取切實措施制止虛假報道的通知》,要求各報刊出版單位主動開展自查自糾,建立健全報刊采訪活動的有關制度,規范新聞采編工作,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虛假報道,維護新聞單位的公信力。
在此之前,國外某百年大報迫于生存危機在報紙的頭條刊登了一篇軟廣告,此舉也引起了業內的一片口誅筆伐。
這兩件事情絕非各自孤立的事件,在他們的背后必定存在著更普遍的現象。報紙從誕生之日到現在歷經廣播、電視等“后起之秀”的沖擊,每一次都會引發關于報紙生存未來大討論,而報紙能延續至今,權威性和深度報道始終是她最大也是最難以替代的優點。
然而無論是頻繁的虛假報道還是被迫刊登軟廣告,報紙從業者們顯然都在一點點毀掉報紙一直賴以生存的資本——可信度。此刻再來討論記者、編輯們的職業操守顯然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在當前的競爭環境下從業者們所威脅到的不僅僅是自己個人的飯碗,還在一點點為整個印刷媒體的未來挖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