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6時34分報道,許多地方治理污染都面臨這樣的矛盾:企業排污已經達標,但水體質量仍不見好轉。問題出在一些行業標準門檻太低。
山東省治理污染下真功夫――在全國率先取消行業標準,執行統一的地方標準。一些重污染企業面臨生死“大考”。
山東境內污染物排放不分行業,實行統一的標準。山東省環保廳科技標準處副處長張懿:“行業標準難以有效約束區域排污總量,從而導致在污染物集中的地區和污染嚴重的流域,即使所有排污單位都完全達標,水體的質量與地表水功能區劃的要求仍然相去甚遠。”
沒有行業標準的"保護",企業面臨生死"大考"。山東桓臺博匯紙業集團處于小清河流域,公司副總經理張凱說,如今取消了行業排放特權,作為一個造紙企業,擺在面前只有結構調整這一條路:“一開始的(COD)要求是300毫克每升,現在到了一百,污染治理的成本就相當高了,只要污水處理不達標,整個企業就得關停。結構調整必須去辦!
如今山東省公布了12項嚴于國家標準的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散弱的粗放發展模式逐漸向集約化規模化轉變,其中造紙企業數量由243家減少到20家,但產業規模卻躍居全國第一。山東省環保廳副廳長張波:“科學的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是推動兩高行業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