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一年一度“中國企業500強”的評選,因一條簡短而特別的訊息而受到外界的熱切關注。該評選活動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中國企業500強凈利潤首度超過美國企業500強700多億美元。
媒體紛紛熱議,中國企業“大而不強”,且利潤的“含金量”卻不夠高。一如媒體形象地總結,中國500強還是“大老粗”。“大”——中國企業500強中,六成多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老”——傳統行業占較大比重,中石化連續5年名列榜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公司分列第二、三名;“粗”——其中不少企業的業績靠的是行業紅利、資源紅利和政策紅利,而非技術紅利、管理紅利。
但是筆者今天想說的是印刷行業企業在500強中的地位問題,筆者粗略盤點了一下在500強企業里,只發現了兩家與印刷行業直接相關的企業上榜,一個是排在61位的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上海光華印刷機械有限公司的母公司),營業收入9622213萬元,另外一個是紙業巨頭金東紙業(江蘇)股份有限公司,排在第201位,營業收入2972641萬元。它們雖然跟印刷行業密切相關,但是并不是直接生產印刷品的企業,根據2008年印刷行業百強名單,排名第一的當納利中國當年銷售收入僅252427萬元,而今年500強企業的門檻是1053753萬元,即便是當納利也只是達標了1/4。那么我們就要問了,為什么印刷企業沒有一個能擠進榜單呢?哪怕是最后一名。
筆者總結了幾個原因:
1.印刷行業雖然一年有5000億的產值,但行業內有10萬多家企業,妨礙了企業集中。
2.印刷行業進入門檻低,導致了大量企業企業涌現,并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價格惡性競爭,這樣不利于企業積累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產品層次。
3.印刷產品的采購帶有“量少次數多”的特點,不利于大規模生產,同時全國分散經營也不實際。
4.大部分高端設備依靠進口,一部分收益轉移到了國外設備制造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