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薪、裁員、休刊,合并、破產、倒閉......發生在論壇報業集團等多家國外報紙媒體的一系列事實,宣告了金融危機下國外報業寒冬的到來。除在經營和資本層面進行調整外,停止印刷版、轉向網絡發行、對報紙網站內容收費等基于數字化的自救策略也逐步展開。縱觀這些數字化自救策略,尚存決定其突圍成敗的一些隱憂。對這些策略及其隱憂的探討,也對我國報業數字化轉型有著現實意義和啟迪作用。
國外報業的數字化自救
金融危機下的報業困境,其實質是互聯網發展與數字化傳播技術對報業沖擊的加劇與放大。據《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美國發行量審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間,美國所有報紙發行量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7.1%;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南堡通信學院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也顯示,由于很容易在互聯網上找到各種新聞內容,22%的美國網民已不再進行任何報紙訂閱活動。正是面對廣告主和讀者資源雙重流失的現實,在紙張成本上漲、廣告收入銳減之下,國外報紙紛紛采取了抱緊互聯網、深化數字化的各種自救措施。
印刷版報紙讓位,網絡發行為主
2009年1月中旬,英國《衛報》常務董事Tim Brooks在接受美國著名媒體周刊MediaWeek專訪時表示“將不再發行任何印刷品”;3月中旬,美國赫斯特報團旗下已有146年歷史的《西雅圖郵訊報》停止印刷版,完全轉向網絡;4月,美國百年大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正式停止出版紙質日報,改為通過互聯網發送網絡版報紙;5月中旬,又有美國兩家老報《塔克森市民報》和《安阿伯新聞報》宣布最后一期紙質報紙的出版日期,加入從紙媒轉向網絡經營的美國報紙行列。其中,前者1870年創刊,是亞利桑那州歷史最久的日報,現屬于美國最大報業集團甘尼特,于2009年5月16日發行最后一期印刷版報紙;后者則將于7月23日出版報紙后結束其174年發行印刷版報紙的歷史。
實際上,就連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商艾比提比波瓦特公司,也分別于4月16日、17日在加拿大和美國申請破產保護。相關報道指出,“去年以來,市場對紙漿、紙板等產品的需求下降,報紙不斷倒閉或停刊印刷版轉向網絡,更使公司的處境雪上加霜”。可以說,這家全球最大新聞紙企業的處境,恰與國外報業的困境形成呼應。
終結免費時代,再掀內容收費熱潮
困境中的國外報業,正在終結免費內容時代、再掀內容收費熱潮。2009年5月上旬,擁有《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倫敦時報》、《太陽報》等多家報紙的新聞集團董事長魯伯特?默多克表示,“新聞集團旗下一些較有競爭力的報紙將在12個月內開始試行向報紙網站讀者收費”。
而電子版已開始收費的《華爾街日報》,也在金融危機下加緊深化其內容收費服務。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新聞集團正計劃在今年推出針對《華爾街日報》網站個別文章和高級訂閱內容的小額支付服務。報道稱,“此舉將會使《華爾街日報》成為第一份采用該模式的大報紙。隨著各大報紙試圖減輕對不斷下降的廣告收入的依賴,許多公司正在謹慎研究這一模式”。
實際上,國外報紙幾乎在困境中一股腦兒地認為報紙數字化內容難以盈利乃免費模式所致,對報紙網站內容收費已成當下國外報業數字化自救的主要策略。
利用新媒介和新技術深化數字化 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強勢和Twitter的快速崛起,有力說明具有新媒體特征的網絡傳播媒介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和革命性的力量。目前,國外報業也更加注重對數字化傳播媒介和技術的利用。據《東方早報》4月2日報道,“一向在新媒體技術上引領潮流的英國《衛報》昨天宣布,該報將成為世界上首家在社交網站Twitter上發行的報紙。此舉被媒體評論者稱為‘具有跨時代意義’”。報道稱,《衛報》的所有內容將按照Twitter的格式量身定做,每篇文章被限制在140個字符以內,且大量使用網絡語言。除此之外,《衛報》還計劃將1821年開始的報紙舊檔案搬到Twitter上。
無獨有偶,不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已早于《衛報》利用Twitter推廣新聞,《紐約時報》更推出了自行研發的實時新聞產品。據美聯社報道,《紐約時報》5月推出一款新的名為Times Wire的網絡新聞閱讀產品,以類似于博客傳播的形式來實時推薦新聞。3月,《衛報》還發布了新的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服務,此服務允許第三方開發人員在其應用程序上訪問和使用《衛報》的內容。
可以說,在網絡上“辦報”,關鍵就在于如何使數字化的報紙內容具有便于聚合、搜索、個性化定制、分享等符合網絡受眾需求的功能。
嘗試通過手機、電子閱讀器等新終端推廣新聞 在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同時,國外報業也開始在手機、電子閱讀器等信息終端上尋求機會。2009年4月,《華爾街日報》推出針對iPhone手機的新聞閱讀客戶端,與網絡版的收費模式相比,報社竟然允許iPhone用戶免費閱讀新聞。5月初,有消息稱新聞集團內部已經成立項目小組,尋找收費新聞閱讀新模式,而其重要環節是要推出類似亞馬遜Kindle的新聞閱讀終端。隨著亞馬遜“Kindle DX”的上市,《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和《華盛頓郵報》也宣布將其新聞內容出售給這一新版的大屏幕Kindle閱讀器。簡言之,國外報業的數字化自救可以概括為以互聯網為突圍核心,以內容收費為突圍模式,以數字化技術和新的信息終端為突圍路徑。然而,國外報業的這些數字化自救策略尚存隱憂和難題。
自救的隱憂
抵制還是聯合 盡管報業越來越擁抱互聯網、重視數字化,但在自救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抵制、排斥新媒體和新終端的不和諧聲音。4月初,《華爾街日報》總編羅伯特?湯姆森公開抨擊Google無償使用報紙內容為自己牟利,他認為Google這樣的內容聚合者是網絡時代的“寄生蟲”。這位曾歷任英國《泰晤士報》總編、道瓊斯公司總編輯的觀點,代表了當下大多數國外報人的心態。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更是呼吁報業聯合起來抵制Google。
而盡管如上文所述,部分報紙宣布將新聞內容出售給亞馬遜Kindle閱讀器,但不僅這種“出售”尚停留于簡單的合作層面,而且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亞馬遜新版閱讀器推出后,還遭到了美國多家主流報紙的抵制。此前,默多克就已表示新聞集團不會將內容版權放入亞馬遜的Kindle之內。連同上文提到的新聞集團要推出類似亞馬遜Kindle終端的信息,不難看出,即便對于新的信息終端領域,報業也寧可自行研發而不愿意與他人聯手。
筆者認為,不管是Google這些網絡媒介,還是閱讀器這類新的信息終端,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受眾對信息的獲取習慣。受眾不再滿足于從一份報紙里挑內容,而是從網上搜內容、更將利用閱讀器等移動終端來實時“捉”新聞。而且“搜”和“捉”的新聞不僅來自報業,還有更符合網民口味的博客、社區內容。隨著網絡受眾習慣的深化和越來越多傳統報紙加快數字化步伐,報業的內容將經由Google的搜索、Digg、Twitter以及新的信息終端的聚合,不可阻擋地被置于日益激烈的內容競爭之中。
當具有網絡傳播屬性的Google三番兩次遭報業指責,當亞馬遜推出的新版閱讀器終端也被報紙抵制之際,報業數字化自救面臨的第一大隱憂,就是觀念問題。數字化自救,觀念創新應先行。盡管在新媒體傳播時代報業受到的沖擊巨大,但一味抵制只能讓報業的數字化缺少資源、優勢和生命力,只有聯合才能逐漸找出共贏之道。
如何提高數字化盈利能力 對報紙內容的數字化并不等于報紙盈利能力的數字化。缺乏數字化盈利能力的情況下,不管免費還是收費,均難自救成功。從如今內容收費的策略看,收費并非此次困境中的首創。《紐約時報》自2005年9月起對OP-ED專欄收費后,曾一度加速推行內容收費。然而,2007年下半年,不僅終止Times Select等付費內容,還免費開放報紙的搜索查詢業務。至此,《紐約時報》這一傳統大報的首遭內容收費即以失敗告終。那么,在網絡傳播形式百花齊放、新媒體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報業就能收費成功嗎?
實際上,導致《紐約時報》當初從收費轉向免費的因素今天依然在起作用,即只要有可替代的免費內容存在,那么內容收費便難成主流模式;在內容同質化下,除部分獨家、特稿以及專業內容外,對大多數的國外報紙而言,憑內容收費仍難以過冬。《衛報》網站于5月初進行的一項相關投票調查也顯示,88.5%的投票者表示不愿意為在線報紙內容付費。
盡管如今的報業困境表明,此前一直占據主流的“免費閱讀+廣告盈利”模式也未能讓報業過上好日子,但根本原因卻是缺乏數字化盈利能力所致。報業數字化自救并非終結免費,推行收費這么簡單,內容數字化后的報業亟待去提高其數字化盈利能力。報業會因Google為其帶來的盈利不理想而心生抱怨進而停止免費策略,但報業的內容究竟給Google帶去了多少收益也難以量化。這說明這種免費模式本身存在弊端,而一旦探尋到基于共贏的新盈利模式,即使內容依然免費,也將能獲得理想收益。
泛信息化時代報業數字化何去何從? 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甚至數字電視機,可以說,越來越多的信息接收終端都具備了接收新聞信息的功能。報業正處于一個泛信息終端時代,包括iPhone、Kindle在內的各種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正引爆流行,并被認為將掀起信息傳播和內容應用的新革命。
筆者認為,面對這種形勢,報業既不能忽視這些新終端的潛力,也應謹防新終端依賴癥,從而理智地在泛信息終端時代突圍成功。一方面,圖文為主的報紙內容比其他多媒體信息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在手機、閱讀器、數字電視等各種信息終端上進行傳播。因此,報紙在泛信息接收終端時代,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機會和突破口,只要觀念創新、勇于嘗試、敢于突破,報業的未來就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在泛信息終端時代,不同受眾群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獲取偏好,同一人群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對于不同內容也有不同的信息終端使用偏好。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報業應謹防對單一終端的過分依賴,而忽視內容本身的力量以及面向多終端聯動開發的價值。
筆者認為,在泛信息接收終端時代,關鍵是要對報紙的數字化內容進行標準化建設。以一種格式化的統一內容傳播標準,減少甚至消除報紙版面不一的“棱角”,去進一步提升圖文化報紙的數字化內容在多信息終端和不同媒介中的傳播和融合價值。這將使得報紙在數字化時代擁有“雜草”般的生命力,也只有擺正心態,在新媒介、新終端面前甘當“雜草”,才能在泛信息終端時代,找準報紙的新定位,把握突圍求勝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