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令農民深感頭疼的秸稈,如今在姜堰市婁莊鎮袁聯村一帶變得異常緊俏,每噸售價在100元以上。
這些得益于該村近年涌現的一批“秸稈經紀人”。
11月6日一早,記者在袁聯村磚瓦廠附近一個鋪滿秸稈的場地上,找到了滿身草絮的胡鐵官。這位年過半百的秸稈經紀人告訴記者:“現在,既要將秸稈第一時間打包運往市場銷售,又要幫助缺勞力的農民將田里的秸稈清運出來,還真有點忙!”
6年前,胡鐵官在袁聯村成立了一家秸稈收購站,將秸稈打包銷給外地的造紙廠。“造紙廠過去多用廢紙作原料。用秸稈粉作原料后,生產的瓦楞紙硬度和韌性明顯增強。生產成本也有所降低!焙F官說,大型造紙企業對秸稈需求量很大,銷路一點不用愁,關鍵是組織收購和運輸環節要花點力氣。
胡鐵官說,近兩年,隨著政府全面禁燒秸稈以及秸稈綜合利用的推廣,秸稈成為制作復合板材和種植蘑菇的重要原材料,袁聯村也先后涌現出了18個農民秸稈經紀人,專門收集秸稈并銷售到他的收購站。
“少點一把火,就能多掙幾百元錢。”正在看著收割機割稻的農民張老漢笑著告訴記者,今年秋收,袁聯村以及周邊各地沒有一個農民焚燒秸稈,每畝地麥秸稈最高賣到110元。
張老漢說:“一畝麥草捆扎送到草粉廠,一個壯勞力要花一天時間,F在年輕人多數在外打工,在家都是老弱病殘,幸虧有他們經紀人呢!”
據介紹,當地的秸稈經紀人創立了一種雙贏模式,即農民用秸稈抵算捆運的工錢,由經紀人雇工把農田里的秸稈堆積運走,再出售給收購站。
隨著秸稈禁燒政策的推動,周邊地區不少農民將稻草堆積起來等待收購。經紀人吳友林說,他買了一輛拖拉機,在姜堰、東臺、海安三地收購稻草,這一塊每年純收入1萬多元。
“我的秸稈收購站在秸稈買賣中,每噸利潤有10多元,一年吞吐量可達3000噸。”胡鐵官說,他的目標是在每個鄉鎮都建一個收購站點,建一支秸稈經紀人隊伍,通過“農戶—經紀人—收購站點—企業”的合作模式,讓秸稈更好地“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