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小平同志1979年在深圳劃下的一個圈奠定了珠三角的發展,2009年無疑是30年來中國區域經濟布局最快的一年,隨著國務院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國務院今年批復的區域發展規劃上升為9個,一年劃下了9個區域發展的“經濟圈”,這些規劃的出臺成為我國經濟全面復蘇的助力器,中西部地區也將成為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面是東部發達地區關停污染企業,一面則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招商引資團乘虛而入,這些現象值得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謹防“發展接力”變成“污染接力”,杜絕產業轉移隱藏污染轉移,讓區域發展規劃成為利國利民的福祉工程。正如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我國明年人均GDP即將達到4000美元,是既賺錢又環境優美的時候了!”
“家鄉現在變得很可怕”
“家鄉現在變得很可怕。”張先生憂心地告訴記者。
張先生的老家在河南南陽市內鄉縣,幾年未回老家的他前不久利用假期回去了一次,但竟然沒有睡好一個踏實覺,原因是他家旁邊新建了一家造紙廠。
“就在第一天的午夜,大約凌晨2點左右,突然從造紙廠傳來一陣尖銳刺耳的聲音,像是飛機從天上俯沖下來,折騰了大半夜我也沒睡著!睆埾壬f,這家名為“仙鶴紙業”的造紙廠幾年前被招商引資至此!皳胰酥v他們是在浙江待不下去了,所以才‘搬’了過來,但治污設備根本沒什么改進啊!”
張先生說,他放在屋外的外套,一個晚上就從紅色變成了灰色,他專程去該紙廠的排污口看了看,明顯呈灰褐色,并有一股難聞的化學品氣味。
記者隨后通過網絡了解該造紙廠信息時,卻看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評價。
當地媒體有報道稱,在全國造紙行業處于領軍地位的浙江“仙鶴紙業”2007年7月在當地積極招商引資下落戶內鄉縣,謀求更大發展!跋生Q紙業”全部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0億元,利稅6億元,成為扭轉內鄉縣工業經濟洼地局面的領跑項目。
但一家中央級媒體卻這樣報道:“仙鶴紙業”附近的下河村村民反映:“該造紙廠一般白天不排水,一到晚上,就往河里排廢水。造紙廠排的污水都是黃色的帶有刺鼻氣味,時間長了都習慣了!庇浾哂龅綆孜环叛虻拇迕瘢瑩麄兘榻B:“這里的河水羊都不喝,有時羊見水清的河水喝,就得幾天拉肚子,必須得趕緊給羊治病,要不然就會死掉。”
據當地群眾反映,“仙鶴紙業”一定是有污染的,必須盡快令其停產,否則周圍的氣味會對人身體造成很大傷害,“不能污染了那邊再污染這邊”。
為進一步調查情況,記者撥通該縣招商局的電話,詢問在該地投資都有什么優惠政策,該局工作人員表示,優惠政策很多,土地、稅收、政府收費、環境等都會給予優惠,其中土地甚至可以無償使用,歡迎東部的企業來本地投資發展。
“騰籠換鳥”與“筑籠引鳥”
近年來,中國正演繹著先富起來的東部沿海地區帶動后富起來的中西部地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區域經濟也如星火燎原之勢,快速布局大江南北。
2009年無疑是中國區域經濟布局30年來最快的一年。國務院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國務院今年批復的第9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發展規劃。
此前,國務院先后批復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等8個規劃。今年批復的區域發展規劃數量幾乎是過去四年的總和,出臺速度前所未有。
在先后獲批的區域發展規劃中,“關中-天水經濟區”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又一個“發動機”;遼寧沿海“五點一線”經濟帶和圖們江區域將為振興東北增添動力;江蘇沿海地區被看做長三角的延長線;橫琴的發展將成為珠三角又一個“助手”。
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利弊總是相連,如果某些地區將中央的好政策“念歪”,則會違背促進區域經濟成片發展的初衷。可以說,“仙鶴紙業”只是一個代表,順著這股區域發展規劃的政策東風,究竟還有多少東部“帶病”企業已經或正準備前往中西部“掘金”?這些現象值得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讓區域發展規劃成為利國利民的福祉工程。
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中,中西部越來越吸引世人關注。記者注意到,國家選擇中西部重點地區給予政策傾斜的同時,東部部分落后產業也有向中西部轉移的苗頭。
一面是東部發達地區關停污染企業,一面則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招商引資團乘虛而入,這個貌似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買賣”,讓中西部僅有的青山綠水也漸漸消失殆盡。產業轉移隱藏著污染轉移,“發展接力”變成了“污染接力”,令許多基層環保工作者和專家憂心忡忡。
近年來,東部發達地區日益感受到來自土地、資源、勞動力等要素緊缺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不得不實現產業結構調整,“騰籠換鳥”戰略應運而生。通過將低端產業轉移出去,再置換成高端產業,從而優化結構,這是“騰籠換鳥”的最直白解釋。
相對東部的“騰籠換鳥”,中西部相對應的便是“筑籠引鳥”。目前東部沿海污染企業進入中西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沿海污染企業直接搬遷進入中西部地區;二是東部高污染產業被淘汰之后,一些沿海企業為延續產業鏈,在中西部物色相關企業進行合作,由這些“合作企業”在當地完成污染較重的生產環節。
據報道,江西有不少塑料顆粒加工廠為沿海企業提供原料,塑料燒焦的味道彌漫,污水橫流,廢棄的塑料到處堆積。就這樣,干凈的原料提供到了沿海企業,但環境污染卻留在中西部地區。
以往的事實表明,那些污染企業轉移之后,由于初期建設成本加大和銷售收入因當地收入水平低而相應下降,從而更不愿意為治污付費,而引進這些污染企業的地方,付出的社會成本、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將會比發達地區更大。
為何被關停驅逐的污染產業,在中西部竟成了“香餑餑”?發達地區已交過環境污染的“學費”,欠發達地區為何又要重蹈覆轍?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在“GDP掛帥”之下的招商引資,只是為了片面追求政績,只關心自己的仕途,不切實際地把招商引資作為考核政績的重要指標。于是,招商時幾乎很少考慮環境的問題,以“挖到籃子里的就是菜”為宗旨,帶來的招商也只能是損害地方環境的“招傷”。
專家支招:從源頭治理 設專門機構
北京化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李秀金對記者表示,環境保護必須是全國一盤棋,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應盡快落實到具體行動,否則整個國家將為這種飲鴆止渴的短見之舉付出更沉重的代價。如果把污染比做是一種病的話,那么“污染接力”就是一種傳染病。面對可“傳染”的污染,我們只有從源頭、路徑、易感地區等環節一起整治方可有效。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粱對此表示,區域發展規劃如果只顧批復,不顧管理,都有政策優勢也就是都沒政策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規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可云則說,現在并沒有直接針對協調區域發展的法律法規,使政府制定政策、行使調控職能都缺少法規依據,特別是在跨省份的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協調比較困難。
記者了解到,占國土面積71%的西部地區一直缺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增長極。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至今10年來,西部各省市也沒有形成一個有機整合的經濟發展體。西部地區各省市長期各自為政,優勢資源不能共享,無疑制約了西部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
針對這些情況,在200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中,原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振興東北辦被撤銷,設立了相應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機構,剛成立的中部崛起辦則與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合署辦公。
對于新通過的發展規劃區管理問題,高粱稱國家正在著手考慮此事。他建議單獨設立區域經濟管理機構,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或由國家發改委代管, 將目前由不同部門負責的分散的區域管理職能集中起來,統籌考慮對各地區的支持力度和方向。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或將成“標桿”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就區域發展規劃的轉型問題曾經發表過這樣的觀點:30年前,面對國外的產業轉移,我們提供的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全國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相對最優的地區,這在當時也是無奈的一種選擇,是政策導向和市場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30年后,中國國民經濟整體實力增強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提高地區功能和產業層次,中國也就難以步入世界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先進生活方式的國家行列之中。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生態經濟區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姚木根眼里,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對原有區域發展戰略的繼承、提升和突破。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表明了政府的決心: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由原來的主要關注經濟發展的區域經濟政策,轉變為經濟、環保同時并進,和諧發展的生態經濟政策,可以說是一個重大進步。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問題學研究會會長胡星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環境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揭示出國家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秘密”,即環境質量在最初隨著收入增加而退化,直至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一般是人均GDP達到4000-5000美元),隨收入增加而改善!拔覈髂耆司鵊DP即將達到4000美元,是既賺錢又環境優美的時候了!”
胡星斗同時說,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獲批后,該地區可能要率先打破“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理論怪圈,提前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對其他地區或許有很強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