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的降雨大部分是酸雨,河涌水污染范圍已遍及全市大部分地區,目前,環境污染已嚴重影響東莞市北部水鄉區域,尤其是制約了水鄉下游各鎮(街)的經濟增長。昨日,東莞市政府門戶網站公布了《東莞市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6—2020)》(以下簡稱《綱要》),對2020年前的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具體安排。
規劃時序分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和遠期(2015—2020年),分階段推進環境保護工作,重點解決制約經濟發展和群眾反應強烈的環境問題。
《綱要》提出,東莞要以環境優化經濟為手段,以產業的生態轉型為推動力,實施“碧水、藍天、凈地、綠城”工程。到2020年,使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區域環境質量全面改善,構建持續承載的環境支撐體系、集約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循環高效的經濟增長體系和環境友好的社會發展體系,把東莞市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化、國際化的經濟強市、宜居城市和生態綠城。
現狀:大部分內河涌水質仍為劣Ⅴ類
記者在《綱要》上獲悉,東莞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水環境問題首當其沖:水資源開發過度,城鎮污水治理滯后,局部地區存在水質性缺水,部分村鎮飲用水水源地面臨著污染威脅。河涌水污染范圍已遍及全市大部分地區,大部分內河涌水質為劣Ⅴ類,主要超標污染物為氨氮和總磷。
東莞的空氣污染形勢也不容樂觀,東莞的降雨中大部分都是酸雨,二氧化氮日均值仍然有超標現象,煤煙型污染和機動車尾氣型空氣復合污染疊加,讓治理變得更加復雜。
在輻射環境方面,東莞的監管能力亟待加強。大部分鎮(街)沒有專職的放射與電磁輻射環境管理人員,無法對放射源及電磁輻射源實施有效監管。廣播電視、無線通信、電力輸送等伴有電磁輻射和感應的設備增多,導致電磁輻射污染糾紛有所上升。
未來:全市內河涌將劃分成7個控制區
為了實現內河涌“不黑不臭”,東莞將實行分區控制。根據流域特征和整治實施的需要,《綱要》將全市內河涌劃分為7個整治控制區。
一是石馬河整治控制區,包括鳳崗、塘廈等6個鎮;二是海引寒整治控制區,包括企石、石排等4個鎮;三是寒溪河整治控制區,包括黃江、大朗等4個鎮;四是黃沙河整治控制區,包括大嶺山和寮步等2鎮;五是城區段整治控制區,包括東城、莞城等4鎮(街);六是沿海片整治控制區,包括虎門和長安等2鎮;七是水鄉片整治控制區,包括石龍、石碣等10個鎮(街)。
中遠期繼續加強對各鎮工業污水排放源的控制,工業企業排水達標率達到95%或以上,分別削減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15.49萬噸、5.20萬噸和1.58萬噸。
大氣環境保護方面,近期內,沙角電廠群和東莞玖龍紙業有限公司熱電聯產機組全部安裝并運行脫硫裝置,發電煤耗下降到321克標煤/千瓦時以下。
為了收集固體廢物,東莞將組建廢舊電子電器收集網絡與回收利用中心。
新建項目實施“五個不批”
《綱要》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污染嚴重且環境質量長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區,暫停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已投產項目凡經過限期治理和停產整頓仍不能達標的,一律要關閉。
具體說來,東莞對新建項目將實施“五個不批”:采用明令淘汰的落后生產技術和設備的項目不批;實心粘土制品廠、立窯水泥廠不批;燃煤手燒鍋爐和燃木糠鍋爐項目以及市區規劃控制區、各鎮中心規劃控制區范圍內鍋爐項目不批;東江上中游東莞段、石馬河、寒溪河、東引運河流域的重污染項目不批;已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項目不批;“四純兩小”(純電鍍、純漂染、純洗水、純印花企業和小規模造紙廠以及小規模制革企業)項目不批。
此外,對2005年5月底之前建成,投資規模達到3000萬元以上的五金、紡織、制衣企業,需要新增配套車間的,位于中上游地區的原則上不批;位于沿海和水鄉片區的,可根據實際情況,報市政府審批;對新建且需要配套電鍍、漂染、洗水、印花工序的大型五金、紡織、制衣項目,原則上投資規模要達到5000萬元以上、并有一定的環境投資比例,報市政府審批。
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造紙、紡織洗水、化工行業等在工業中所占的比重建議控制在50%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