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陜西西安造紙企業:一個年產萬噸的化學制漿造紙企業年排廢水至少在800萬噸以上。當時,全市造紙企業還有60多家,這樣算下來,全市造紙行業年排廢水就達2億多噸,而一個造紙廠就可以污染一條河。這么一算,讓人感到造紙企業不僅水資源消耗驚人,而污染更讓人觸目驚心。那么,目前西安市造紙企業的現狀如何?
進入“十一五”后,西安市天在變藍,但水污染卻依然嚴重,而污染最嚴重的莫過于造紙企業。因此,西安市政府即時推出水氣同治的新舉措,展開清水行動,第一個戰役就是對造紙企業實施以關為主的政策,當年關閉造紙企業12家。為加大對造紙行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我們實行“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對主動和按期關閉、轉產的造紙企業,以獎代補,通過給予50萬元到200萬元不等的資金獎勵,促進那些猶豫不決和持消極觀望態度的造紙企業,盡快作出正確抉擇。
通過采取明查與暗查相結合、流動查與守點查相結合、晝間查與夜間查相結合等方法,嚴厲打擊和查處了多起造紙企業違法排污行為,為進一步逼退規模以下的造紙企業提供了證據。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加上艱苦細致的工作,近三年,西安市陸續關閉造紙企業41家,將造紙企業的數量由2002年270多家,減少到目前的20家。據污染減排核算,可削減COD排放量近4萬噸,減排廢水2億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