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材料作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材料,有其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是我國生物基材料目前面臨產業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技術結構不先進等問題,科研與產業脫節,70%~80%要依靠進口,基礎研究水平不高直接制約了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
雖然我國在PHA、PLA等方面的研究和產業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同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生物基材料的產業發展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到目前為止,生物基材料的主要知識產權仍掌握在美、歐、日等發達國家。
未能和石油基材料直接競爭
現階段PLA和PHA等環境友好材料屬于新興的材料產業,在價格方面,聚丙稀的價格低于1美元/公斤,而一些最便宜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價格也需要3~6美元/公斤,因而還不能與大量生產的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的塑料材料進行直接的競爭。
高成本由多種因素造成的。首先在生產環節上,大規模工業化技術還不成熟、生產成本還需大幅降低,加工技術水平還不能使產品性能滿足需要和加工成本仍居高不下。決定微生物合成PHA費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底物,即用于生產PHA的原料。
事實上,單獨生產PHA,底物的成本占到總成本的28%~50%。在這方面,我國科學家們選擇奶制品工業的乳清、糖蜜、廢水、活性污泥、造紙工業的纖維素水解物、植物油和動物脂肪的廢脂以及生物柴油副產物等工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用于PHA的微生物發酵合成。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PHA研究的整體水平已不再在發達國家之下,但仍然需要加大基礎研究科研投入和資助力度,在選擇便宜可再生的原料用于PHA合成、提高原料轉化率以及發現新型PHA等方面進行創新的基礎研究。
此外,還應該改變目前國內大部分生物基材料的研究都由政府提供的弊端,積極引導開發基金和風險基金的介入。應該組織強有力的相關機構大力推動生物基材料的發展和應用,并鼓勵大型公司致力于生物基材料的應用。
此外,從PHA到最終制品還需要很復雜的加工工藝,首先,在PHA原料基礎上,添加增塑劑、干性劑或其他混料,成為粒料(compound);再將粒料轉變成膜、片、板、纖維等材料;最終將材料加工成終端制品。這類后續研究70%集中在粒料階段,也會延續到終端制品階段。在國外,產業分工明確,專門從事后續應用研究的企業會跟進,在中國卻缺少專門從事基礎原料應用研究的公司。雖然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生物基材料的重要性,但由于研發力量和資源的限制,它們大都是重復文獻或專利中報道過的工作,很難產生創新性的成果。因此,應著重關注產學研的結合。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酵大國,有大量的發酵能力,不需要重新建設新的發酵設備,就能形成規模生產。直接應用原有生產線生產,必須提供參數、加工工藝以及生產設備的調整辦法。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科研機構、產業界等的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為了扶植這個新興工業的發展,可以通過整合國內研發和產業化力量,加快一至兩種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的產業化。唯有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我國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性。在石油供應成為問題之前,我國必須建立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獲得材料的技術儲備。
還未成為真正的產業
生物法合成新型生物基材料已經成為一個新材料生產、開發和應用的方向,該領域的研究充分體現了多領域、跨行業的現代科技產業特點,生物基材料將在人類的環境保護、醫藥保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生物基材料以可再生的原材料為原料,渴望在許多應用中替代傳統聚合物。但我國生物基材料發展還未能成為一門真正的產業,生物基材料研究尚未得到足夠的經濟支持,除了與我們的基礎研究水平不高有關,還與科研機構和產業部門脫節、產業部門未充分認識生物材料在未來世界經濟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有關。
技術本身不能適應市場,工程化薄弱,技術要素與管理要素脫節,資金投入不足。當然這也與科研成果尚未給企業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損害企業的投資積極性密不可分。要解決這個問題,改變我國生物材料依賴進口的狀況,需要科研部門和產業機構更好的相互信任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