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
進入4月,西南旱情仍在肆虐。據國家防總辦公室統計,截至4月8日,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5省(區、市)耕地受旱面積1.01億畝,作物受旱7907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墑2197萬畝;有2088萬人、1368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西南抗旱救災的形勢依舊嚴峻,圍繞著這次大旱的成因和蔓延的傳言,已經吵得沸沸揚揚,但卻始終沒有來自科學界的權威聲音。4月4日,出席第十六期小谷圍科學講壇的廣東氣象部門首席專家、省氣候中心研究員杜堯東一語中的:“一個能體察到的隱憂是,大旱發生后,科學界對此幾乎失聲。這才讓‘美國報告’、‘禍起三峽’等傳言不脛而走。這說明,在災害發生后,政府和科學界應該發出權威聲音,規范輿論宣傳。”
爭論一
“木桶理論”一戳就破
2006年8月,川渝發生百年不遇大旱,自稱為“民間科學家”的地理環境學者王紅旗率先提出了“四川盆地木桶效應理論”。王紅旗認為,三峽大壩是擋住氣流入川的瓶頸,好比一個木桶最短的木板變長了,影響了四川盆地與外界的水汽和熱量交換。這一次西南大旱,“木桶理論”再次在網絡上熱傳起來。杜堯東則認為,長江三峽河道并不是海洋水汽向內陸輸送的主要通道,所謂的“木桶理論”一戳就破。“長江三峽段河道是一條長達幾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狹長通道。就算沒有三峽大壩,江風也不可能從下吹到上,因為沿程曲折與岸壁糙率的風力損失,多大的強風也吹不到四川盆地。”杜堯東說。
爭論二
“桉樹林說”失之偏頗
爭論西南大旱的成因,再次翻出了橡膠林和桉樹林的舊賬。在云南,橡膠投資甚至比房地產還狂熱,1994年到2007年,生膠收購價瘋漲900%,云南橡膠林面積達300萬畝;桉樹則供木漿造紙之用,僅兩三年就可收獲,云南桉樹林達3000萬畝。這兩種速生豐產林都被形象地稱之為“抽水機”。有研究顯示,每畝產前期橡膠林平均每年造成土壤流失1.5噸,開割的橡膠林每年每畝吸取地下水量9.1立方米;桉樹則是“霸王樹”,它生長了,其他物種會慢慢地退縮,最后造成桉樹林都是地表光禿禿的,生態遭受顛覆性的破壞,加劇旱情。
云南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德祥對此回應,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可以證明,種植桉樹林和橡膠林導致了此次旱災。據介紹,云南的桉樹林種植地集中在普洱、文山等地,而橡膠林種植地集中在西雙版納。而在此次旱災中,旱情較為嚴重的是文山、紅河、昭通、保山等石漠化嚴重或森林植被相對較差的地區,而西雙版納、德宏、普洱等橡膠主產區受災相對比較輕一點。
杜堯東也認為,說種植桉樹和橡膠是導致此次干旱的直接誘因,明顯失之偏頗。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在雷州半島的多年實測數據顯示,桉樹林夏季對地下水的補給是明顯的,桉樹人工林涵養水源的作用明顯。
爭論三
湄公河干旱與中國大壩無關
就在中國西南地區遭受特大旱情之際,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也出現嚴重旱情。四國認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是國際河流,而中國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壩導致其旱情加重。中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則表示這種批評是毫無根據的,湄公河干旱與中國大壩無關。他們認為,瀾滄江出境處年均徑流量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徑流量的13.5%,湄公河水量主要來自中國境外湄公河流域。
近年來,我國西南地區正在跑馬圈水式地上馬大型水電項目,這些水電項目是否會對當地河流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已經成為爭論的焦點。有著多次壩區實地考察經驗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高季章則說,事實上很多地方未開始建壩之前植被已經被破壞得十分嚴重了。杜堯東也表示,這次大旱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太多的水利設施,無法儲存大量的水資源。
說法一或與全球變暖有關
干旱是否與全球變暖相關,也成為爭議的熱點之一。國內的研究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云南區域平均氣溫總體上表現出明顯的變暖趨勢,尤其是2001年~2006年間,云南區域氣溫增幅達到0.64℃,升溫的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與此對應的是1961年以來,云南區域年降水量總體上呈減少的趨勢,同時極端降水事件開始增多。杜堯東說,全球變暖是一個大背景,很難說極端氣候事件與氣候變暖無關。
說法二只是季節性干旱
2003年,美國國防部向總統提交的一份名為《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的秘密報告中預測,“在2010年前后,中國南方的一些關鍵地區會出現特大干旱,干旱狀況會持續10年,中國甚至將由南澇北旱轉為南旱北澇。”
西南旱情發生后,這份來自美國的預測再次被炒成熱點。杜堯東10日對此回應,美國報告的預測和這次西南干旱之間是沒有聯系的,西南旱情只是一個季節性的干旱,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說的不是一件事。”杜堯東說,今年的西南旱情只是個別現象,不能說從此就變為“南旱北澇”。“南旱北澇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我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北方普遍旱、南方普遍澇的情況,更不要說南旱北澇了,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非干旱地區持續多年大旱的情況,這是不可能的。”
說法三旱澇沒有必然聯系
杜堯東預測,進入5月后隨著西南地區雨季的到來,降水會逐漸增多,旱情將有望得到緩解。但對于當下“大旱之后必有大澇”的傳言,杜堯東并不認同。“形成旱災或洪澇災害的大氣環流是不一樣的,大氣環流的變化有一定規律,不一定會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杜堯東說。“旱是一大片,澇是一條線。”杜堯東認為,大旱和大澇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也沒有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