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把人們的目光聚集到了發展低碳經濟上,幾乎在一夜之間,低碳經濟的廣闊發展前景便成為各方共識,以低碳經濟取代以往的高碳經濟已成為歷史的新趨勢,人類的新要求。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高速發展期,能源消費處于“高碳消耗”狀態。因此,節能減排、推行低碳經濟便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中國科學院發布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2020年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為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發展低碳經濟,重在發展低碳產業。造紙業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無疑要對產業模式進行變革升級,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與低碳經濟同步,從而在提升企業的產能和效益的同時,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林漿紙一體化
林漿紙一體化是世界發達國家造紙工業的經驗,它將原來分離的林、漿、紙三個環節整合在一起,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良性循環產業鏈,從而帶動林業和造紙業發展的一種全新模式。
我國傳統造紙業以草漿為主.其比例高達80%以上.而世界造紙業發達國家木漿比例高達90%。這種不合理的原料結構造成的嚴重污染,主要來自麥草化學制漿的排污。目前,草類制漿COD排放量占整個造紙工業排放量的60%以上,仍然是主要的污染源。只有增加優質長纖維的供給,提高木漿比重,淘汰落后草漿生產線,優化我國造紙原料結構,才能解決我國造紙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APP(中國)將世界上先進的林漿紙一體化理念引入中國,開始在中國推廣這種循環經濟模式,打破過去傳統的林紙分離,主動進行資源培育,建設漿紙原料林。截止至2009年第三季度,APP在國內經營管理的人工林面積累計達到了498萬畝。根據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林地生物量碳儲量變化計算方法,還在2008年,APP(中國)人工林總碳儲量即達到648萬噸,平均每年固碳量217萬噸,或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796萬噸,年氧氣釋放量579萬噸,并采用清潔生產方式不斷將碳固定在其紙質產品中。
隨著低碳經濟的推進,考慮到2020年40%—45%的碳減排目標,森林固碳作用無疑會獲得空前關注。目前,國內一些大型紙業集團如泰格林紙集團、華泰紙業、晨鳴紙業等都在加快林漿紙一體化建設戰略的實施,加緊累積森林碳匯,從而帶動了整個造紙行業的優化升級。
同時,實踐證明,制漿造紙也可以成為綠色產業。作為APP(中國)在中國投資建設的大型制漿造紙企業,金海漿紙的100萬噸化學漂白木漿項目每年可處理木材300萬噸,產品主要供應APP(中國)在華企業作為生產原料,已形成我國最大的漿紙制品產業鏈。
在污染治理方面,金海漿紙已經投了20多億元進口一系列的高科技治污設備,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堿回收鍋爐設備,它能將制漿過程中排出的黑液濃縮后燃燒形成蒸汽發電,不但有效處理了黑液,還創造了電能,一舉兩得。金海漿紙的環保投入和污染治理效果,成為中國“清潔生產,綠色制漿”的典范。
由此可見,造紙業發展“林漿紙一體化”既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低碳經濟時代的必由之路。
節能減排
傳統造紙工業是污染排放的重點行業,也是能耗大戶,因此節能減排成為低碳經濟下造紙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目前,造紙業居我國5大高耗水行業之首,其國內紙廠噸紙水耗高達100立方米以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隨著工業用水價格的不斷提高,節省這方面的開支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大有可為。國內大型造紙企業近年來紛紛投入巨資,用于節水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及改造,深入挖掘節水潛力,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在節水的同時,如何解決污染物排放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是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造紙行業是我國進行污染排放控制的重點行業。2008年8月1日,國家頒布了“制漿造紙排放標準”,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而距2011年7月1日再次提高環保標準的時間也并不遙遠。這些標準的實施提高了造紙行業環保準入門檻,加快了一批環保設施不健全的造紙企業的淘汰進程,也促進造紙產業的結構升級,不僅提高了規模效益大的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推動低碳經濟下中國造紙行業健康、長遠、有序的發展。
為有效地控制污染、最大程度地降低造紙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國內以金東、華泰、太陽等為代表的造紙企業,不斷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產能,采用世界先進處理工藝,并通過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和避免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開創了一套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其環保指標都優于國家標準,有的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自1997年成立以來,金東紙業一直積極倡導綠色造紙,始終將節能減碳和環境保護作為企業發展的宗旨之一。截至2009年底,金東的環保投資已達11.5億元。從源頭上進行環保建設,通過選用先進的設備、采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機制,大大地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各類污染物的排放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水耗、單位工業產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處于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噸紙排水量為5.36噸,是2008年新頒布的國家標準(20噸)的26.7%;目前噸紙水耗也僅為7.0噸。如果中國每一家造紙企業都達到此標準,則每年可以在全國節水40億噸。金東紙業的成績也得到了國家的認可,不僅是首批“國家環境友好企業”之一,也是中國造紙行業中工業旅游示范點。
科技創新
發展低碳經濟,科技創新是根本。造紙業作為我國的傳統產業,只有科技創新,才能保持與低碳經濟同步,并從中獲得巨大收益。
在全球資源日益貧乏的情況下,低碳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為方式。越來越多的造紙企業已經將目光放在了科技創新,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力圖在新形勢下構建新型造紙工業,從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向低碳企業轉型。
作為我國綠色循環經濟的實踐者,APP(中國)一直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方針。集團旗下的金東紙業作為中國最大的銅版紙企業,擁有國內一流的研發機構——金東研發中心。2004年經國家批準金東博士后工作站在金東研發中心掛牌成立,加速了科研成果產業化,并帶動和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技術學科帶頭人及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
為提升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能力,金東紙業還與國內著名學府聯合科研。通過強大的產學研相結合,金東紙業在新產品開發上成果紛呈——自主研究開發的輪轉機專用銅版紙、高光澤高白度高涂布量銅版紙、高級煙包酒標專用紙、高檔特級銅版紙、輪轉機專用亞光銅版紙、單面防翹曲銅版紙、松厚型銅版紙、藝術銅版紙等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技術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007年,金東紙業投資4600萬元建設反滲透膜處理項目,該項目建成后成為國內最大的造紙廢水資源化項目,達到與發達國家在本領域的先進技術水平。如今,這項造紙廢水膜法深度回用技術,已獲得了國家專利。截止目前,金東紙業已擁有33項專利,軟件著作權5項。科技助金東紙業在未來登頂全球最大的造紙企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倡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為特征的“低碳生產”。隨著低碳經濟浪潮的興起,造紙行業的變革無疑影響著全行業低碳發展水平的提升,這需要全行業攜手與共,共同協作發展,從而推動整個造紙產業由“高碳”向“低碳”時代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