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林巖生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銀瓶山腳下的謝崗南面村,一家從未想過這座名山會和自己有什么直接關系。直到4月6日,山與村民利益不相干的傳統局面被打破了。中國園林網4月26日消息:村民林巖生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銀瓶山腳下的謝崗南面村,一家從未想過這座名山會和自己有什么直接關系。直到4月6日,山與村民利益不相干的傳統局面被打破了。是日,南面村委會舉行股東大會,宣布林權改革實施方案。村委會辦公室里坐滿了激動得滿臉通紅的村民。林巖生和其他村民一樣,同意林改方案。
林巖生一家12口人,有10個股份。林改后,集體林地經營所得的70%,按股份每股每年分紅約340元!耙荒觌m然只有3400元,但這是改革帶來的實惠!绷謳r生說。
南面村林地面積占了全市林改面積的5%,是全市林改的最大試點,也是全市林改的風向標。村委會主任林雪青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村民都知道,林改不是分山分樹,而是在保護森林生態原狀原貌的前提下,按股份分配利益!
靠山不吃山
東莞十幾年前就封山育林培育森林了,林業收入很低,因此,希望通過林改獲得大利的想法也不現實,村民都明白這個道理。
4月21日,市林業局在謝崗南面村召開林改座談會。分管林改工作的副局長胡熾海,對前段日子的林改景況,至今記憶猶新。
2008年7月,胡熾海收到《廣東省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他急切地翻閱文件,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一塊石頭落地了。他的目光久久地落在這一行字上:集體林改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斑@非常符合東莞的實際情況”。他不禁拍案叫好。
胡熾海為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而激動,是有道理的。
全國林權改革伊始,內地一些山區就實行分山分林。如湖南省慈利縣杉木橋鎮的林改,把林地直接分給村民,村民們忙著在新分到的林地里栽種山藥材。林改后,湖南省林地產出的經濟效益,成了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如慈利縣杉木橋鎮的村民,僅靠種植藥材,每10畝地預計每年產生3萬元。
市林業局領導班子討論林改時,隱隱擔憂:東莞的林地很多被劃入公益森林范圍,如果也像內地那樣分山分林,公益森林豈不變成一塊塊“豆腐”了?東莞市林業局的隱憂,也是廣東省其他城市的隱憂。如廣州,總不能把白云山“瓜分”,還有肇慶、河源、清遠等,林改面臨的問題,與東莞一樣。
“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我們的擔心一下子沒了!焙鸁牒;貞浾f,廣東林地情況和內地不一樣。廣東很多林地是風景區,生產的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而在內地,很多林地一直以來都是經營性林地,直接產出經濟效益!皬V東和內地的林權改革不可能一刀切,也做不到一刀切!
根據省政府的政策,市政府制訂了林改方案。方案核心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明晰產權、規模經營、生態補償、按股分利。
方案公布后,村民并沒有吵著要分山分林。4月19日,胡熾海到謝崗南面村調研,拍著林巖生的肩膀,連聲說道:“謝謝你們的理解和支持!绷謳r生樂呵呵地說:“林改肯定要以保護生態為先,如果分山分林,還不如不改。當年窮的時候,也沒有打過銀瓶山的主意,如今富裕了,更不能了!
鳳崗鎮黃洞村村民的林改分紅所得,比謝崗南面村的村民還要少。但黃洞村村民股東代表在4月6日順利表決通過了林改方案。
黃洞村集體林地面積不及南面村的1/4,村民股東卻是南面村2倍多,每個股東一年也只有60多元分紅。村民老蔡喜歡抽煙,他開玩笑地說:“這60塊錢,還不夠我買一包煙。但我們不看錢多錢少,能分多少就多少!
該村委會負責林改工作的負責人說:“村民對林改政策的反應,并沒有出乎大家的意料。村民早已愛山如愛家,愿意保持林山原貌,而不愿意分山分林。況且,如果分山分林的話,又能分到多少呢?”
林巖生、老蔡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證明村民并沒有對林改后的收益感到失望。
“我們的收入來源,不是靠山。靠山吃山的說法,在我們這里沒有市場。如果誰趁林改上山砍樹木來賣,不被村民的口水淹沒才怪呢。”老蔡坦承,他一家5口,兩個兒子都有工作,老兩口還有一間小鋪面。
林巖生一家承包了20畝荔枝林,收成好的話,一年收入有3~4萬元,兩個兒子也有工作,一家人不愁吃穿,年年還有積蓄。“像我這樣家庭,3400元分紅相當一筆零用錢!
胡熾海很欣賞村民“靠山不吃山”的觀念。他說,林地是軟環境,如果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好了,村里的投資環境和旅游環境也會更加完善,這將壯大集體經濟,從而使村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拔覀冝饤墏鹘y的靠山吃山方法,用現代理念靠山發展經濟。”
市林改辦公室曾對樟木頭白果洞、鳳崗鎮黃洞村、謝崗南面這三個林改試點的林業收入作了調查,發現其林業收入分別占村集體總收入的0.57%、9.74%、53.79%。
林地的經濟收益,大都來自省市的生態補償金,自身產出極少。如謝崗南面村,2009年林業收入295.7162萬元,其中省下撥的生態公益補償金為47.1752萬元,市下撥的非經濟林補償金為247.515萬元,依靠出租、流轉林地的收益只有1.03萬元。
“東莞十幾年前就封山育林培育森林了,林業收入很低,因此,希望通過林改獲得大利的想法也不現實,村民都明白這個道理。”胡熾海笑著說。
林地股權“睡”了5年
2004年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產的70%取出來,以股份制形式分給村民。林地大都在農村,而政策沒有對林地改革作出安排,因此,林地的股權一直沒動。
林權改革的“母胎”,是2004年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林地也是農村集體資產之一,當時,政策沒有要求林地股份改革!焙鸁牒O蛴浾呓榻B了林地股份的“身世”。
2004年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產的70%取出來,以股份制形式分給村民!傲值卮蠖荚谵r村,而國家政策沒有對林地改革作出安排,因此,林地的股權一直沒動。”胡熾海說。
記者查閱了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8月23日發布的《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內文提到:“林權改革是將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從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對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豐富和完善!
“在農村集體經濟中,林地收益畢竟是占極少部分,因此,即使到現在才改革,對村民收入也沒多大影響!兵P崗鎮黃洞村村委會負責人對記者說。
在林地股份制“睡覺”的5年里,正是東莞森林大發展的黃金時代。從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投入10多億元,整治、美化森林,于2006年向社會免費開放銀瓶山森林公園、大屏嶂森林公園、大嶺山森林公園、黃旗山城市公園、水濂山森林公園、同沙生態公園等六大森林旅游勝地。這六大森林公園開放以來,每年的游客人數平均1000多萬人次。
東莞森林的“盛況”,也吸引了科學家們的眼球。從2007年起,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首席科學家邢福武教授、研究生導師陳紅鋒教授等,多次到東莞森林尋寶,發現了東莞森林藏有近1668種野生植物,其中100多種是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如三尖杉、穗花衫等。
村民林巖生也見證了銀瓶山從默默無聞到一鳴天下的過程。他說,銀瓶山在對外開放前,只有一些驢友上山探險。對外開放后,節假日漫山遍野都是人,公園管理處還為此購置了電瓶車,一些村民還在山腳下開食肆。
林權股份“睡覺”的這5年,也是村民保護生態意識崛起的5年。頭發斑白的林桂興是南面村謝和山村民小組村民,退休前是一名村干部。他說,20多年前,他經常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阻止村民砍伐樹木和打獵。有的村民不服氣,埋怨他放著這么好的山林不用。“那時候,村民經濟不富裕,靠山吃山的做法還是有的。但這些年來,村民都看到了森林帶來的生態效益,再也沒有偷偷砍伐樹木和上山打獵了。以前村民靠山吃山的做法是,直接損害森林利益。如今時代不同了,‘吃’法也要改變了。”
銀瓶山護林員老林對此深有體會。以前,有村民上山時,他會有意識地盯梢,擔心不速之客“搞小動作”。這些上山的村民提個袋子,袋子里裝著砍刀等“作案工具”!拔乙豢吹剿麄兲岽,就頭皮發麻,他們走到哪里,我就跟到那里。有些村民比我機靈,一會工夫就把我甩了。”老林說,如今,成千上萬的游客上山,大批村民上山,他卻不用盯梢。“大伙都是來旅游的,村民也不再搞小動作了!
謝崗南面村民羅戊生家有一把獵槍,世代打獵。這些年,獵槍沒動過一次,掛在墻上生銹了。“我們現在比以前富裕,不用靠打獵來填飽肚子!绷_戊生說。
“東莞林權改革和生態保護,達到完美結合!焙鸁牒Tu價道,“正因為村民保護生態的意識很高,沒有哪個村提出要分山分林,林改才進行得很順利。政府所想的,也是村民們所想的,大家都想到一塊去了!
寂靜的商品林市場
某市曾專門建了一個林改商品林交易市場。不料,開業后市場門可羅雀,主要原因是沒人提供貨源。從目前的情況來講,村民還不習慣把林地作為商品。
“對商品林,經營者可依法自主決定經營方向和經營模式!边@是在《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提到的。
那么,東莞的商品林流通情況如何呢?胡熾海向記者舉例說,在我省某市,曾專門建了一個林改商品林交易市場。不料,開業后市場門可羅雀,主要原因是沒人提供貨源!笆∥≌峁┝苏,搞活商品林市場。從目前的情況來講,村民還不習慣把林地作為商品!
根據政策,可以流通的是自留山、責任山、承包山。而在東莞,這些山大都種上荔枝龍眼等果樹,村民最多雇工人種植水果,卻極少拿到市場流通。
樟木頭鎮百果洞村的村民旺伯,有10多畝自留山,一直以來都是種荔枝。荔枝豐收時,一年有2萬多元收入,欠收時,可能1萬元都沒有。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把林地作為商品拿到市場上交易!胺N荔枝多多少少都會有收入,總會有經濟效益,沒必要賣出去。何況,我們吃的是雞蛋,而不是吃下蛋的母雞!
林巖生的想法與旺伯一樣。他告訴記者,東莞村民習慣在山上種荔枝,不會想到買賣商品林。“我們家的20多畝林地,已經種了幾十年荔枝,每年都有幾萬元收入。既然有收入,就不會想到賣林地了!
據市林業部門估算,村民林地種植荔枝的面積,約占全市荔枝種植面積的30%,有70%是村委會集體經營的林地出租給企業種植以及村委會自己種植。
目前,荔枝有收成,村民不會往林地流通方向“想”。如果荔枝收成連續下降,不排除村民會“遙望”林地流通的方向。
據農業部門統計,這些年來,我市荔枝種植面積已經逐年下降,一些原本種植荔枝的林地,已被拋荒,主要原因是荔枝種植成本逐年提高,而荔枝收成不見得逐年提高。
旺伯說,荔枝收成好不好,主要看天氣。這些年來,在荔枝開花、開始結果時段,總是下大暴雨,大批荔枝中途“流產”。天氣與荔枝開了玩笑,荔枝開花、結果的時間是4-6月,而這段時間正是東莞汛期,降雨都集中在這段時間。
追溯東莞林地種植水果的歷史,不難看到水果種植萎縮的軌跡。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東莞本地水果名錄上,還有柑橘。進入90年代中后期,柑橘種植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原因是經濟效益不好,東莞產的柑橘質量,在全省也排不上名次。
柑橘種植黯然謝幕,市場因素起到了主導作用。這樣的命運,會不會在荔枝種植上重演?“我們還是要保住荔枝種植,但能夠保住的,只是規;、公司化經營的荔枝種植,村民自己種植的荔枝,只能由村民自己決定!笔修r業部門有關負責人透露,不少村民的荔枝林地已經被拋荒,村民有了其他更好的經濟來源后,對荔枝種植信心和興趣大減。
“省委省政府商品林流通政策,為村民多開通了一條依靠林地獲取經濟收益的路子。而今后的流通情況,主要看形勢發展和市場發展。是否流通,是村民的自由行為。如果村民愿意流通林地,我們可以提供服務。但我們估計,最近兩三年內,流通的情況不會太多。”胡熾海對林地流通趨勢作了如是評價。
今年下半年,東莞林改全面鋪開,年底將全面完成林改。展望下半年的林改時,胡熾海堅信,東莞林改佳境已經形成。
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生導師、教授陳紅鋒看來,東莞林改的深層次意義,在于體現了東莞經濟、環境和社會意識的和諧發展。
陳紅鋒說,如果東莞的林改,也像內地一樣分山分林,估計東莞農民也不會同意。畢竟在東莞農民眼中,家園美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農民的首選、驕傲及巨大資產。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體現出來的農民意識的覺醒。
“東莞林改的特點,體現了東莞市委市政府和村民的‘心理特點’!标惣t鋒說,東莞堅持在保護林地生態的前提下進行林改,村民對此理解并認同,期間沒有在利益上錙銖必較。這說明,生態意識已經在東莞各階層牢固地扎下了根。一項制度改革是否順利,民眾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東莞林改試點成功這件事,說明東莞農民看問題的角度發生了巨大轉變,已經從個人眼前的經濟利益,提高到追求美好的生態環境。
鏈接
林改方式
一是政府統一管理方式。鼓勵有條件且林地面積較少的鎮(街),通過政府贖買或租用的形式,購買或租用集體林地股權,逐步將屬地范圍內集體林地收歸政府所有或由政府統一經營,強化森林管理。如常平鎮郎洲村和九江水村,通過政府贖買的形式收回林地4540畝,寮步鎮浮竹山收回林地3132畝。
二是以南面村為代表的統一經營方式。主要針對林地面積較大,且經政府規劃界定為生態公益林和已劃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的集體山林,采取“按股分利”方式落實權益,并維持經營主體不變,不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到戶。
三是以白果洞社區為代表的集體承包方式。由村委會向經濟聯合社統一承包經營集體山林,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利”方式,均分給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
四是以黃洞村為代表的股份合作方式。黃洞村以林地作價,以每畝2000元的價格,全部將集體林地作價配股給村民,由村集體負責林地的經營管理。
林改時間表
2009年10月,啟動集體林權改革試點工作,謝崗南面村、樟木頭鎮百果洞社區、鳳崗鎮黃洞村被定為三個試點。
到2010年4月21日,試點工作基本完成。三個試點共依法新簽、完善各種形式承包經營合同書81份,核發集體林地所有權林權證58本,涉及林地面積39780畝,核發集體林地使用權證43本,涉及林地面積27116畝。
從2010年4月底起,1萬畝以下集體林地的鎮(包括石龍、沙田、橫瀝、東坑、石排、企石、橋頭、茶山、莞城等9個鎮街)開展林改工作。
2010年5月底,召開全市試點總結大會,全面鋪開林改。
林改數字
全市現有林地面積81.83萬畝(不含省屬樟木頭林場),其中集體林地面積65.13萬畝,國有林地面積16.70萬畝。全市共有24個鎮街涉及集體林地,涉及村委會316個,村民小組1529個,涉及人口58萬人。
目前,全市共有8個鎮街開始林改,完成林改面積159568畝,占全市集體林地65.13萬畝的24.5%。
據初步預算,我市集體林權改革工作共需經費963萬元,目前市財政已在2009年度預算中落實了50萬元林改專項資金,在2010年度財政預算中落實了696萬元林改專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