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feizouzhai.cn
2010-05-13
紙業(yè)網 |
【采訪嘉賓】莫曉勇: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院森林培育學教授、中國著名桉樹培育專家、森林文化學者、原雷州林業(yè)局總工程師 “在澳大利亞,說桉樹不好,當地人會跟你急!”莫曉勇教授笑談,桉樹是澳大利亞的國樹,象征著吃苦耐勞、頑強發(fā)展的民族精神,因為澳大利亞的土地是地球上最貧瘠的,低碳、高鐵的土壤呈深紅色,氣候又十分干旱,但桉樹卻能夠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并很好地維護和發(fā)展了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然而,一場西南特大干旱,桉樹再次成了“眾矢之的”。桉樹是不是傳言中的“抽水機”?是否會加劇水源地干旱問題?桉樹會不會制造“綠色沙漠”,影響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針對上述問題,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著名桉樹培育專家、森林文化學者莫曉勇教授。 “把一場大旱單純歸罪于樹,純屬無稽之談。中國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澳大利亞農業(yè)研究中心、雷州林業(yè)局曾聯合在遂溪縣境內的河頭林場和雷州市境內的唐家林場設立觀測站,對‘桉樹與水’進行了長達5年的觀測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每合成1千克干物質,桉樹需要510升水,而其他如相思、香蕉、咖啡等樹種需要消耗800升以上。由于桉樹生長快,生長量大,總的用水量會多于其他樹種,但在適生地區(qū)并不至于構成水危機。我國桉樹多種植在南方,在年降水量大的地區(qū)具有一定的水源涵養(yǎng)作用。”莫曉勇教授說,桉樹和其他森林樹種一樣都有蓄積和調節(jié)水分循環(huán)的作用,雷州半島大面積種植桉樹后,原來的紅土地帶變成了綠洲,較好地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莫曉勇教授強調,桉樹本身沒問題,關鍵的問題在于人是否能合理規(guī)劃、科學種植、適度經營。 針對國際環(huán)保組織綠色和平有關“桉樹種植給廣西旱災火上澆油、加劇了水源地干旱”調查報告,莫曉勇教授說,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臆斷,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看桉樹對水源地的影響,要有當地種植前后科學的長期的對比資料。 至于西南特大旱災的原因,莫曉勇表示,一個氣候的變化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諸如工業(yè)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大氣環(huán)流異常、亂砍濫伐森林等等,單憑種植桉樹能影響西南特大旱災,聳人聽聞,也不符合氣象科學原理。 關于本次西南干旱桉樹輿論危機的起因,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人工林專家們認為,這和近年興起的西方強國推動的“顏色革命”有很大的關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西方列強針對中國的“和平演變”失敗后,企圖通過極端環(huán)保組織的“顏色革命”來達到他們抑制和搞垮中國的企圖。2003年以來,極端環(huán)保組織和偽環(huán)保者不厭其煩反復炒作桉樹的目的,即與此有關。對此,中國水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先生撰文指出,“在實際當中不僅有認識上存在嚴重問題的極端環(huán)保主義,而且還有一批以環(huán)保為幌子專門為自己撈取各種名譽、地位和權力的偽環(huán)保騙子。這些人不僅是對環(huán)境保護的態(tài)度極端,而且還要故意編造各種謠言欺騙公眾。由于極端環(huán)保組織和偽環(huán)保們是明知故犯,所以,即便在謠言被揭穿之后,他們也還會想方設法編造新的謠言來掩蓋舊的謠言。”事實上,在國外“顏色革命”資金的支持下,極端環(huán)保組織和偽環(huán)保者,經過幾年來對中國經濟建設破壞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系統(tǒng)的造謠宣傳,已經獲得巨大的名、利收益。這也就是2003年以來,有關桉樹的爭論此起彼伏的主要原因。 莫曉勇教授特別指出,現今桉樹人工林的種植,不局限在于工業(yè)用材林,而更趨向于多功能經營,即考慮了桉樹的經濟、生態(tài)、社會、文化功能。提到桉樹的文化功能,莫曉勇解釋,這要從森林文化說起,一是技術領域森林文化是指合理利用森林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如選種、育種、采伐等等,也包括在傳統(tǒng)風土習俗中形成的森林觀和回歸自然等適應自然思想;一是藝術領域,指反映人對森林的情感、感性的具體作品,如詩歌、繪畫、雕刻、建筑、音樂、文學等藝術作品的總稱,如今的崇尚的生態(tài)旅游陶冶性情,也是森林文化的一種形式。 據介紹,桉樹是澳大利亞的國樹,象征著吃苦耐勞、頑強發(fā)展的民族精神,因為澳大利亞的土地是地球上最貧瘠的,低碳、高鐵的土壤呈深紅色,氣候又十分干旱,但桉樹卻能夠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澳大利亞人有一種叢林文化情結,他們的詩歌、油畫、小說、電影等作品也經常采用桉樹作為意象。我國南方適生桉樹的地區(qū),很多公園、道路兩旁、校園內都種植桉樹作為景觀樹,有些桉樹品種就是速生桉樹樹種,桉樹適應性廣泛、樹干通直、生長旺盛,已經代表了一種拼搏、進取、正直的精神,桉樹在我國已經演化出了其內在的文化功能。莫曉勇教授認為,有些人無視桉樹的優(yōu)點和價值,掩耳盜鈴地對桉樹抗拒,是對舶來物種、外來文化的排斥。 余秋雨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精神價值。桉樹和桉樹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無疑是一種自然存在,具有精神價值。桉樹文化是人們對于桉樹精神價值的認識、理解、審視和鑒賞,是對桉樹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科學認知之外的另一種社會價值的承認。森林可持續(xù)經營承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功能、環(huán)境功能和服務功能,桉樹文化折射出當代森林資源經營思想中的哲學和藝術。 在桉樹文化范疇,莫曉勇教授向記者特別推薦了gumtree在新浪博客中發(fā)表的《桉樹八品——形象、品格、情操》,摘錄如下—— 一、 桉樹是澳大利亞的國家精神和文化象征。桉樹在澳大利亞形成地球上獨特的森林地理景觀。桉樹是英國植物學家與庫克船長去澳洲探險時發(fā)現的,見證了澳大利亞歷史。桉樹是澳大利亞繪畫、攝影和詩歌等文學藝術描繪對象,在某種意義上,桉樹是澳大利亞的國家精神和文化象征。 二、桉樹具有堅毅精神和強韌性格。桉樹具有堅毅的精神和強韌的性格,從濕潤肥沃的海濱到干旱酷熱的沙漠,從熱帶平原到飛雪的高山,適應各種各樣的生存環(huán)境。桉樹多姿多彩,1000多種桉樹,形態(tài)各異,形成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三、桉樹剛正端直,不屈不阿,挺拔偉岸,向上奮進。王桉(Eucalyptus regnans)樹高100多米,是地球上最高的被子植物。 四、桉樹生命頑強,忍辱負重,生命不息,生長不止。桉樹不休眠,一年四季,不停生長。羅賓桉 (Eucalyptus recurva) 實際上是一種樹高不到 2m的麻利,所有個體都從一個龐大的根系萌蘗而生,克隆繁衍,形成單一的林分,已經存活了13,000 年! 五、桉樹最少自私基因(selfish-gene),最多利人精神。桉樹以最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人類所需要的木材和生物能,保護和改善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 六、桉樹從不顧慮富貴貧寒,四海為家,哪里需要哪里扎根。桉樹生于東海之濱,也可生長在維多利亞大沙漠!地球上從熱帶到溫帶,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引種栽培桉樹! 七、桉樹從不計較地位高低,尊榮卑微,哪里需要哪里獻身。桉樹既能作棟墚之材,悉尼歌劇院的建筑使用多種桉樹木材,身居廣廈而不受寵若驚;桉樹在非洲和南美用作薪材,為百姓炊飯取暖,燃于釜底且欣然不泣。 八、桉樹木材是最優(yōu)良的制漿造紙原料,像春蠶吐絲,似鳳凰涅槃,洗禮升華,化身為紙,成為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承載語言符號,傳播人類文明!桉樹是中國和世界紙漿工業(yè)的未來!(蔡曉丹)
|
聲明:本作品版權歸本網與文章作者共同擁有,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來源:紙業(yè)網,并署作者名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