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生活在怒山支脈勐省盆地邊緣的石佛洞人欣喜地發現,沉寂了數千年的南碧河河灘上來了一群熱熱鬧鬧的鄰居:臨滄南華人。
早在3000年前,石佛洞人就生活在這片魅力之地,創造了古老而神秘的崖畫文明。
今天,臨滄南華人又將在這片河灘上書寫怎樣的篇章?
臨滄豐富的蔗區資源和臨滄人民“招大商、招好商”的誠懇,深深打動了南華人的心。廣西南華糖業集團成功入駐臨滄,拉開了臨滄糖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帷幕。
開發蔗渣制漿造紙,延伸了蔗糖產業鏈,使資源利用率大幅提高,譜寫了循環經濟的新篇章。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5月20日即將擊響起跑令的臨滄南華紙業,必將成為臨滄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引擎。
新篇章之“鳳頭”篇——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數據鏈接2006年初,臨滄市委、市人民政府采取競爭性招商引資的方式,優選洋浦南華糖業集團作為戰略性合作伙伴,于當年6月在“昆交會”上簽訂三方協議,由洋浦南華糖業集團整合臨滄市糖業資源并投資興建年產9.5萬噸蔗渣漿紙項目。
早在1996年,盡管當時利用蔗渣只能造出衛生紙,臨滄人還是瞄準了利用蔗渣進行造紙項目,并提出了利用區域內的蔗渣資源建設年產9.5萬噸蔗渣漿紙項目的設想。
多方論證和爭論的焦點是:這么一個大的項目到底是自己干還是別人干?
自己干的理由是:有這么好的資源、這么有前景的企業就應該自己干,肥水不能流入外人田。
招商引資的理由是:臨滄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缺乏有實力的企業整合糖業資源及資金,只有引進內地有資金、有成熟技術的大企業來實現企業發財,地方發展。
2004年,臨滄利用蔗渣造紙從而實現林漿紙一體化迎來了重大轉機。省里出臺的《云南省林紙一體化發展綱要》明確把臨滄列入其中,《綱要》要求列入發展林紙一體化的州市要抓住全國進行林紙一體化建設布局調整的機遇,解放思想,加快低產林改造和撫育間伐的力度,堅定不移地推進云南林漿紙一體化產業發展。
借《綱要》東風,臨滄市針對“三怕”,即一怕肥水流入外人田,二怕對方精明吃虧上當,三怕與外商關系說不清楚;杜絕“一貪”,即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展開了解放思想大討論。通過討論,全市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臨滄市要緊緊把握住全省、全國、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機遇,順勢而謀,發現機遇、捕捉機遇、把握機遇、延伸機遇,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業績;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開放的胸懷牢固樹立你發財,我發展的理念;要以科學發展的理念,站在臨滄戰略發展的高度,筑巢引來金鳳凰,進一步樹立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發展觀;要以臨滄“三個核心指標”為目標,把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社會作為歷史使命,把發展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實現臨滄人民根本利益作為評判發展是非、衡量榮辱得失的根本標準。通過討論,干部群眾確立了“怕”是私心,“貪”是罪過的理念,認識到慢進也是退,樹立了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線的理念,樹立了依法辦事、依法維護各方面合法權益的理念。
臨滄市在10萬噸蔗渣漿紙項目招商引資中,并不是“來的都是客”,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選擇那些有實力的企業。
為確保招商選資工作順利進行,市里成立了由副市長張中義任組長,市經委、財政局、監察局、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晶瑩糖業公司主要領導為成員的臨滄市10萬噸蔗渣漿紙項目招商領導小組。本著有利于招到大商、好商,有利于項目的早日實施,有利于項目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招商領導小組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在媒體上公布招商信息,對決定有意到臨滄投資項目的廣西南華糖業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國內知名企業進行比選,通過競爭、淘汰,最后,廣西南華糖業集團有限公司因其資金、技術實力雄厚,利用蔗渣造紙經驗豐富而勝出,并于當年6月在“昆交會”上簽訂合作協議,由廣西南華糖業集團整合臨滄市糖業資源并投資興建年產9.5萬噸蔗渣漿紙項目。
臨滄豐富的蔗區資源和臨滄人民“招大商、招好商”的誠懇,深深打動了南華人的心。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廣西南華糖業集團成功入駐臨滄,拉開了臨滄糖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帷幕。
新篇章之“豹尾”篇——延伸產業鏈,實現大循環
數據鏈接2006年7月投資4.5億元,在臨滄市工業園區注冊成立了臨滄南華紙業有限公司,開始了項目的建設。現已建成投產,項目實際完成投資額達到13億元。項目建成后可有效利用臨滄南華糖業下轄8家糖業子公司的蔗渣和當地的竹、木資源,年產9.5萬噸蔗渣漿,12萬噸中高檔文化用紙。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億元,年創利稅總額1億元以上。可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
蔗糖一直是臨滄的優勢和傳統支柱產業,然而每年數十萬噸的蔗渣卻被白白燃燒掉。而廣西南華糖業集團的入駐,把蔗渣變成白紙,轉變了臨滄糖業多年來的生產方式。
甘蔗是一種一年種多年生長的經濟作物,除了制糖以外,制糖產生的蔗渣可以造紙,生產纖維板、糖醛、木糖醇等,廢糖蜜可用來制酒精,酒精廢液和濾泥可生產復合肥、生物肥和復合飼料。
用蔗渣造紙早就有一整套成熟的技術,在蔗渣漿里加入適量的竹、木漿,便可造出潔白、韌性很好、市場需求量很大的文化類紙。我國是世界紙張和紙板生產與消費大國,總生產量自2001年開始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連續保持世界第二的地位,總消費量僅次于美國,穩居世界第二。2005年我國紙和紙板總產量為5600萬噸,總消費量5930萬噸,人均消費量45公斤,而我國又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漿、紙及紙板消費水平很低。
2006年7月31日,臨滄南華紙業有限公司成立,總投資13億元的項目建設開始啟動,選址在臨滄市耿馬縣四排山鄉石佛洞村,占地面積490畝。公司一期目標是利用臨滄豐富的蔗渣資源,建成年產9.5萬噸蔗渣漿,12萬噸高中檔文化用紙的造紙企業。
據權威調查統計:印刷書寫紙在我國紙和紙板生產消費結構中,一直占據很大的比例,低檔文化紙產量過剩,中高檔文化紙則供不應求。在文化紙品種中,膠版印刷紙是應用最廣泛的紙種之一。膠版紙張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臨滄除有豐富的蔗渣外,竹木資源也較為豐富,同時,臨滄南華紙業被列為全省轉變生產方式,發展林漿紙一體化的重點項目和骨干企業。
石佛洞、阿佤山、遠古崖畫,一組反映原始生活的符號,大工廠、新工藝、循環經濟,一組反映現代社會的符號,有誰能想到,這兩組符號在南華紙業的工廠里竟會和諧地交織在一起。
剛剛初中畢業走出阿佤山寨的趙文英做夢也沒想到,在臨滄南華紙業上班竟是坐在自控室的電腦前,像看電視一樣觀看著車間情況操控電腦按鍵就行了。
據介紹,臨滄南華紙業采用了當今現代企業先進、成熟的DCS集散控制系統,同時配備QCS質量控制系統,實現抄紙工藝過程的檢測與控制,保證紙張各項指標的要求。
趙文英家就住在耿馬縣四排山鄉石佛洞村。像她這樣洗腳上田,穿鞋出寨,在自己家門口南華紙業公司不但實現了就業,還實現了祖祖輩輩人都沒有想到的產業工人夢的民族兄弟姐妹們就有上千人。
臨滄南華紙業有限公司年產9.5萬噸蔗渣漿紙項目是臨滄蔗糖產業向集約化、循環型方向邁進的標志性建設項目,是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依托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實施綜合利用和新產品開發,延伸產業鏈,致力于發展蔗糖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臨滄市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市場前景好、社會貢獻大、資源節約型的新型工業建設項目。項目的實施將有力地推動臨滄新型工業化進程,對于臨滄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年來,石佛洞人的鄰居們已經在南碧河河灘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蔗渣制漿造紙企業,利用臨滄南華糖業下轄8家糖業子公司的蔗渣和當地的竹木資源,年產9.5萬噸蔗渣漿,12萬噸高中檔文化用紙,年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年均利稅總額1億元以上。可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并帶動當地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待下一步發展戰略實現后,年產30萬噸蔗渣漿,36萬噸中高檔文化用紙,年實現銷售收入不低于20億元,年利稅總額將超過3億元以上。真正成為臨滄市企業增效、蔗農、林農增收、財政增長的新型工業化龍頭企業。
“正義、和諧、效率”是南華人的企業文化理念。
“打造全國數一數二的造紙企業,產品質量一流;創建員工高效和諧的成長機會,員工素質一流”是南華人追求的目標,何嘗不是臨滄南華人繼石佛洞人創造千古文明后的又一宣言。
南華人開發蔗渣制漿造紙,延伸了蔗糖產業鏈,使資源利用率大幅提高,譜寫了循環經濟的新篇章。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5月20日即將擊響起跑令的臨滄南華紙業,必將成為臨滄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引擎。
新篇章之“豬肚”篇——強化糖主業,實現同發展
數據鏈接臨滄市的甘蔗價格已從2006年南華進入之前的185元/噸,農民種蔗總收入3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270元/噸,三年提高蔗價85元/噸,農民種蔗總收入將達9億元。
隨著原料的發展,集團先后投入資金近4億元,使臨滄南華糖業的加工能力由原來的19000噸/日增加到現在的28500噸/日,臨滄市已成為云南省最大的產糖市。
從2006年進入臨滄至今,南華累計在臨滄的投資已達19.94億元。2006~2009年累計實現稅收5.5億元,2006年實現稅收0.9億元,2010年預計實現稅收2.5億元。
廣西南華糖業集團有限公司是洋浦南華糖業集團下屬的分公司,洋浦南華糖業集團是一家跨地區,集工、農、貿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企業于1997年在海南洋浦高新開發區成立,下設洋浦南華糖業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南華糖業集團有限公司和黑龍江南華糖業集團有限公司等50多家獨立法人企業。主營業務為甘蔗、甜菜制糖,蔗渣制漿造紙,糖蜜發酵生產酒精和味精,甜菜廢絲生產顆粒粕飼料,發酵廢液及糖廠濾泥等廢棄物生產生物復合肥,相關產品購銷、甘蔗種植等。集團在2008跨2009制糖年度產糖222.65萬噸,占全國食糖總產量的17.91%,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名列2009年中國制造企業500強第334名,中國食品加工制造業第5名。
糖廠和蔗農之間有一個產能的難題。那就是糖廠的產能是固定的,而農民的種蔗量是動態的。糖廠的效益不好,蔗價低,兌付不及時,農民種蔗積極性就下降,面積減少,產量降低,糖廠就“吃不飽”,效益就更差,就陷入了“馬太效應”的惡性循環。
反過來,糖廠效益好,蔗價高,兌付及時,農民種蔗積極性高漲,面積大幅增加,產量增多,糖廠又“吃不完”。形勢比人強,又逼著糖廠技改擴建,增加產能。產能增加后,單位成本下降,又使得糖廠效益更好,走上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康莊大道。
滄源南華勐省糖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永興介紹,勐省糖業從2006年開始累計投入1.2億多元連續3年進行技改擴建,公司日處理規模從原來的2000噸/日到4500噸/日,甘蔗產量從19.5萬噸發展到48萬噸,蔗價從180元/噸提高到270元/噸,支付蔗農蔗款從當年不足5000萬元到現在1.3億多元,而且產品從過去單一的蔗糖、酒精提升到現在的白砂糖、酒精、糖蜜、有機肥、蔗渣,預計今年將提供蔗渣3萬噸以上。
2010年5月初的一天,記者來到距離耿馬縣城七公里的耿馬鎮芒國辦事處。這里是佤族聚居地區,全辦事處419戶1897人,2006年以前種植甘蔗面積僅4000多畝,產量1.8萬噸,甘蔗總收入324萬元,農戶的積極性并不高。提起這幾年的情況,40多歲的佤族漢子、辦事處主任趙光領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自豪地說:“南華公司來了以后,收購價格明顯提高,而且兌付及時,農戶的積極性高了,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村里也是一年一個樣。可以說,沒有甘蔗就沒有我們芒國的新農村建設!”截至2010年初,甘蔗種植面積擴大到11000畝,產量50000噸(其中含種苗3000噸),甘蔗總收入達1350萬元,凈增1026萬元。如今,這里的佤族蔗農擁有20多臺農用車、100多臺大小拖拉機、300多輛摩托車,近50戶人家搬進了嶄新的小洋樓……當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芒國村時,綠樹掩映的村莊飄著裊裊炊煙,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溫馨、美麗!
是啊,甜蜜的事業滋潤著甜蜜的生活,蔗糖產業不僅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壯大,同時也以巨大的力量推動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支持著新農村的建設、提升著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真正實現了財政增長、農戶增收和企業增效的“三贏”目標。邊疆穩定、民族團結、生活富裕、社會繁榮,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離不開龍頭企業強有力的拉動作用。
蔗農趙光領的介紹和滄源南華勐省糖業有限公司的發展,是臨滄南華糖業有限公司帶動蔗農致富、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2006年起,臨滄南華糖業有限公司累計投入6億多元集中到產業改造和蔗區發展上。3年來,蔗價從185元/噸增加270元/噸,產量從164萬噸增加到322萬噸,生產規模從入榨甘蔗19000噸/日擴大到28500噸/日。
幾分耕耘,幾分收獲。臨滄南華糖業有限公司的辛勤耕耘,終于換來了沉甸甸的收獲。
企業加大對甘蔗原料基地建設、良種推廣等方面的投入,三年共投入資金1.67億元。換來了原料產量的大幅上揚并且保持穩定,臨滄南華各企業的甘蔗入榨量已由2006年的164萬噸發展到2009年的322萬噸,三年實現甘蔗入榨量的翻番。
在全國、全省均減產的情況下,臨滄南華保持增產,創造了一個奇跡。這不但是一個奇跡,也是臨滄南華糖業有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要做大做強臨滄糖紙產業,就必須有更充分的蔗渣作原料,臨滄市政府作出了加速臨滄蔗糖產業向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的戰略部署,全面實施“農、工、科、貿”一體化發展戰略,依托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實施綜合利用和新產品開發,延伸產業鏈,致力于發展蔗糖產業循環經濟。2006年前,臨滄糖業就將全市耿馬、鎮康、滄源、雙江、臨翔5個縣區9條制糖生產線整合到晶瑩糖業旗下。
南華糖業集團進入臨滄以后,入主原來的晶瑩糖業,并將原來的晶瑩糖業改稱為南華糖業,現南華糖業有限公司擁有蔗區90多萬畝,年進料蔗量約325萬噸,年產糖42萬噸,年產蔗渣約71萬噸。臨滄南華糖業有限公司雖然理順了機制,成本下降,效益增加,但資源利用不充分、產業鏈短、大量的蔗渣仍然被白白燒掉,公司還是沒有走出傳統產業發展的局限性。
只有走出傳統產業的桎梏,才能轉變臨滄傳統制糖業生產方式單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