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嘉賓:張寧南博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從1999年開始對華南地區桉樹人工林耗水量進行課題研究。
南方網訊“桉樹致旱”說在網路上傳得沸沸揚揚,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張寧南博士。張寧南表示:桉樹導致西南大旱是妖魔化言論,桉樹也是西南大旱的受害者,氣候問題它“做不了主”。
“桉樹控制不了氣候的,今年降1000毫米的雨跟2000毫米的雨,天上有沒有云,桉樹是做不了主的,它能做主的是降雨以后怎么利用水,怎么將水分儲藏在土壤中,在雨季和旱季用水量如何分配等問題,目前科學研究后能解釋的是桉樹和水量平衡的關系。”張寧南說。
那么,桉樹對干旱起不了決定作用,但是會不會加劇水源地的干旱問題呢?對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責廣西等地種植桉樹導致干旱加劇,張博士指出“這種指責毫無事實依據,是對科學知識無知的一種行為”。
從1999年開始,張寧南通過在雷州半島平原區桉樹種植樣地以及高要丘陵區桉樹種植樣地測試研究太陽輻射、濕度、氣溫、林分、土壤類型、降雨量等與桉樹液流、耗水量的大量數據及其關系,對桉樹人工林耗水量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張博士指出:桉樹對水分利用好比是建立了一個儲水銀行賬戶,雨季的時候將多余的水分儲存起來,旱季時候只是拿雨季存下來的“錢”——深層土壤儲水量來用,而且桉樹會自我調節,有錢時候可能就手腳大一點,沒錢的時候就精打細算,到了極干旱的時候,它也會有可能把原先存的“錢”花掉,這時候桉樹的生長也是受影響的,但對對土壤深度10米以下的地下水毫無影響。
張寧南向記者展示了他在貴州黔西南州冊亨縣巧馬林場拍攝的一組照片,在2010年1月份,受干旱影響,桉樹樹葉發紅發黃,張寧南說,“這時候桉樹自己也不怎么長了,通過落葉、關閉頁面氣孔減少蒸發量保命,用水量極低。”

貴州黔西南州冊亨縣巧馬林場正常生長的桉樹

2010年1月份,貴州黔西南州冊亨縣巧馬林場桉樹葉已枯黃,稀稀落落
張寧南表示,很多人就片面地只看到了桉樹耗水量——“缺錢時取錢”的一幕,卻沒有從整一個周期至少一年時間來看桉樹的水分循環,所以指責桉樹是“抽水機”。事實上是,桉樹的水分消耗與降雨量和天氣直接相關。我國屬于雨熱同季,降雨量大的時候氣候炎熱,桉樹的蒸騰量大,對水分的消耗也較大,干旱季節降雨量減少、氣溫低,桉樹的蒸騰量減少,耗水量也在減少。桉樹在雨季和旱季的耗水量都有最高限度,比如在雷州,雨季每月降雨量通常達到三四百毫米,而桉樹雨季一個月最大量“撐死”耗水量也就一百毫米,降雨多的時候,由于桉樹林冠和地表落葉的緩沖,又使得土壤水分得到很大的補充,雨水慢慢往下滲透,就像是存錢進銀行。到旱季的時候,降雨量變少,而桉樹的耗水量也變少,通常只有二十毫米左右,一個月最大量也就三十毫米。經過長期研究,桉樹對水分利用率很高,桉樹消耗的水分對0-4米范圍內的土壤水分變化不是很大。
作為中國桉樹人工林水分循環研究專家,張寧南博士指出:一些人將桉樹在國外耗水量的數據,比如拿澳大利亞、印度的情況來推斷說桉樹就是“抽水機”,將其妖魔化,實際上是不科學的,不是一種嚴謹的研究結論,澳大利亞、印度這些國家的氣候、土壤、將降雨等都與我國桉樹種植區不同,不能籠統地照搬別人的一些特殊情況的例子來指責我國所有桉樹人工林的發展,尤其是一些環保組織在引用研究結論的時候,具有偏好性傾向,這樣公眾很容易被誤導。(蔡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