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紙業廢水排放總量僅次于化工制造業,位居各行業第二位,廢水中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高居第一。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造紙行業的經濟貢獻率卻僅為2.2%。在“環境門”前,作為造紙術的發源地,中國紙業竟面臨被淘汰出局之險!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造紙業前行的步履卻顯得格外滯緩。在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中,造紙企業僅3家:晨鳴造紙集團排名第141位;金東紙業(母公司為金光集團APP)排名第383位;華泰集團排名第429位。3家造紙企業的平均銷售額為69.4億元,為500強平均水平234.9億元的29.5%。企業入選總數占0.6%,銷售額占總額不足0.2%。
有分析認為,掣肘中國造紙業迅速發展的癥結,首先是傳統造紙工藝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以其對水質的污染為例:2004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221.1億噸,其中造紙業廢水排放量高達31.8億噸,占總量的14.4%;按廢水中最重要的COD來看,全國工業COD總排放量為509.7萬噸,其中造紙業占了33%。
一個經濟貢獻率僅2.2%的“弱勢行業”,卻以14.4%的廢水和33%的COD排放量污染著中國本來就極為匱乏的水資源,這顯然是個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
草漿污染——歷史遺留問題
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誕生于東漢時期的蔡倫時代,當時造紙的原料是以麻為主的破布和漁網;到了唐宋時期,造紙開始使用麻、樹皮、稻草等原料;而當中國的造紙術傳到西方后,制漿的原料依然以麻布和稻草為主。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和現代制漿技術的出現,在西方,木材開始逐漸成為造紙的主要原料。人們發現,木材比其他原料更適合于現代化大生產,纖維形態比其他原料好,并且更易制造出各種高質量的產品,其生產效率高,易于污染治理,體積密集,便于運輸和保存。
從1880年到1970年不到100年的時間里,木材在造紙原料結構中的比重已由10%上升到93%。現在世界上主要的造紙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典、芬蘭等,幾乎全部用木材纖維造紙。過去主要用草造紙的國家,如生產草漿歷史悠久的西班牙,紙張產量和質量長期上不去,品種也少。自20世紀60代開始營建造紙用材林,到70年代后期,西班牙草木比例改成3∶7后,紙和紙板的產量便猛增4.4倍。反之,一些繼續以草類為主要原料的國家,造紙工業的發展面臨著很大的困難。
在我國,由于建國后對紙業的屬性認識不足,加上森林資源非常貧乏,當時百業待興,經濟建設需要木材的領域很多,許多人錯誤地認為,用木材造紙是浪費資源,用草類原料才最符合中國國情。到1958年,我國紙業形成了以草為主的原料格局。20世紀70年代,紙業界的有識之士指出“中國紙業應該走以木材為主的道路”,草木之爭宣告開始。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才最后明確了以木材為主的原料政策。以草為主政策的失誤,使國內紙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事實上,中國傳統造紙業對環境的破壞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建國初期,盡管國際上普遍采用木材造紙,但出于節省成本、節約森林資源的考慮,中國造紙業采用麥草作為造紙的主要原料。然而,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草漿造紙帶來的弊端不斷凸現。
在人們印象中,紙業一直背負著“嚴重污染環境”的惡名,只不過大多數人在前面都要加個“小”字——“小造紙”。所謂“小造紙”,一般是指年產量1萬噸以下的造紙企業。這些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其鼎盛時期全國竟有10000多家,現在仍有3000家左右。“小造紙”工藝簡單、設備落后,缺乏污水治理設備,含有高濃度化學污染物的污水往往從“后門”直接排入了當地的河流湖泊,成為污染大戶。據調查,目前大多數中小紙廠排放的污水,其COD(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指標一般都超出國家標準的3倍以上。
草漿廠為何上不去規模呢?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草類的收割必須集中在某一季節,這就要求草漿廠必須在一個時段內完成全年的原料采購,龐大的堆放場地、原料長期日曬雨淋造成的損失,都令草漿廠非常頭疼;二是由于草類纖維原料運輸半徑比木材小,所以草漿廠只能設在原料產地附近,規模受到原料供應量的限制,其技術裝備水平相對于大規模的木漿生產相差了幾十年。目前我國最大的草漿生產線只有10萬噸,大多是1—3萬噸。草漿廠的污染治理水平與其規模有很大關系。
草漿造紙對環境最大的污染就是排放出的廢料——草漿黑液。草漿黑液含硅量大、粘度高、濾水性差,造成提取率低,一般只有80—85%,而木漿可達到95%以上。其次,堿回收率低,一般只有65—75%,而木漿可達98%。第三,用水量大。所有這些造成草漿廠中段廢水排放的污染物量比木漿高6—7倍。草漿污染是國際造紙界至今尚未解決的課題。
在諸多水污染事件中,淮河污染事件比較典型。由于沿河紙廠排污嚴重,淮河流域水環境日趨惡化,到2004年,淮河中下游黑水四溢、魚蝦絕跡,政府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強制關閉了許多小造紙廠,才避免了整個水系的崩潰。
林木造紙——匱乏阻礙發展
那么,中國造紙業能否改變以草漿造紙的老路,走上林木造紙的新途呢?專家指出,如是新途又將面臨破壞森林資源的問題。森林是防治水土流失、阻止土地沙化的天然屏障,是凈化空氣、提高大氣質量的天然氧倉,同時又是諸多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天然保護區,對環境保護意義重大。倘若為發展造紙業而砍伐大量的森林,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樣不可小視。
2003年結束的全國第6次森林普查數據顯示,中國森林覆蓋率為18.21%,較1949年增加了1倍多。但中國人均占有森林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森林質量低,單位林地平均林木蓄積量小,只相當于一些發達國家的50%左右。
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所長徐大平教授說:“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每年仍然需要進口大量的木材。2004年的木材和鋸材的進口量接近我國產量的一半,外貿依賴度極高。此外,中國還進口了2451萬噸的紙漿、廢紙和紙產品,大約相當于1億立方米木材造紙后的產量。”一些國際輿論稱:“中國在買世界的森林!”
依靠進口可以解決中國造紙業的困境嗎?專家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應專注于生產自己生產效率最高的產品,國際分工使得各個國家專業化地生產最適合本國生產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可使貿易各方獲得更大的福利。基于這種理論,有人認為,既然中國的森林資源不具備優勢,不如將造紙業淘汰出局,所需紙品全部依靠進口——況且中國現今并不缺少外匯儲備。但問題并不那么簡單。
能源價格的高漲將使運輸成本對產品的影響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過度專業化將削弱一個國家對于謀生的支配能力——一旦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采取壟斷或敵視行為,則國民經濟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特別是一些以資源為基礎的行業。如前一段的油價、鐵礦石價格的急劇上漲等,就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因此國家的經濟格局不能簡單地按比較優勢理論構架。
造紙業雖劃屬輕工類,但其原料普遍為木材,屬資源性行業,不可能完全依賴進口,否則將使本國的經濟安全受制于人。
草漿造紙污染環境,木漿造紙又無森林資源保障,中國造紙業面臨環境與發展的兩難抉擇。
專家認為,原料結構不僅影響產品品種檔次和質量,還影響著企業的建設規模、裝備水平以及環境污染的治理和勞動生產率。在造紙工業的歷史上,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都存在造紙原料草木之爭的經歷,然而最終,人們還是確定木材為更適合現代造紙工業的原料。目前在全球造紙原料中,木材已占到93%以上。選擇木材作為造紙原料,可以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品品質,而且在控制污染方面也有成熟的工藝。用木材作為原料可以促使產業向循環經濟方向發展。
現在,紙業已成為世界木材的最大用戶。據統計,造紙用材為世界工業用材的27%,每年消耗7億—8億立方米,需要砍伐幾千萬公頃林地。許多年前,有人曾擔心紙業是否會成為破壞全球生態系統的罪魁禍首。但是多年來世界紙業的發展證明,紙業不但沒有破壞生態,而且還促進了林業的生態建設。紙業把林業基地建設作為自己生存的重要條件,在循環經濟方面摸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和良性的發展模式。這一點已從北歐、北美一些紙業較為集中的國家的產業發展中得到了印證。
統計顯示,在一些森林覆蓋率達到30—70%的國家,每年用于制漿造紙的木材占原木總產量的30—60%以上。如美國1974年制漿造紙用材達到1.8億立方米,占采伐量的36%;瑞典占63.8%;芬蘭占55.5%;日本是個木材進口國,1977年制漿用材為3400萬立方米,占木材總消耗量的31.4%。這說明,木材制漿造紙乃是森林資源最經濟合理的綜合利用方式。
林紙一體化——漸進的和諧之路
解決林業資源緊缺問題,中國必須依靠大力發展人工林的政策,調整產業布局。國家發改委在造紙業“十一五”規劃中明確強調,要實施“林漿紙一體化”政策,鼓勵國內造紙企業大力營造人工速生豐產林,逐步實現“自給自足”。
所謂林紙一體化,其實質就是投資一體化和經營一體化,也就是說,林地紙廠既同屬一個投資主體也同屬一個經營主體。在我國,林紙一體化問題已經論證了二十多年,但進展相當緩慢。直到2001年2月,由原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造紙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若干意見的通知》后,林紙一體化才開始加快發展步伐。
據悉,目前全國有二十余家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的制漿造紙企業,正在建設自營造紙原料林基地,但無論在總量還是品種結構上都遠遠不能適應發展需要。我國森林資源現狀是絕對量較大,覆蓋率低,人均占有量少,地域分布極不均衡,林齡結構不合理,可采資源不足,今后漿紙木材原料供求形勢將十分嚴峻。因此,加快造紙原料林基地建設將十分緊迫。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在我國推行以木代草的林紙一體化模式還是一個漸進過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紙業還不能完全離開草類原料。因此,隨著中國紙漿生產總量的增加,草漿生產量不但不會減少,反而還會有所增加。就此,政府應加大對草類纖維制漿清潔生產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目前造紙業的治污能力;同時,要從長計議,全力推廣,逐步實現以木代草,使中國紙業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事實上,入選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的3家造紙企業,其在環境保護和人工林建設方面就走在了傳統造紙企業的前面。據中國林紙企業家俱樂部統計,產量占中國紙業40%以上的大型造紙企業,其COD排放量不到全行業排放量的10%。例如晨鳴紙業2004年產量260萬噸,COD排放量為1.5萬噸,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7%;而中國最大的紙業集團金光集團APP,即使算上其在海南的漿廠,500多萬噸總產量,COD總排放量僅為5200多噸,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在造林方面,截至2005年8月,APP共種植近400萬畝人工林,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是國內林漿紙一體化最有力的推行者。晨鳴和華泰集團營造的人工林也超過100萬畝。雖然和中國造紙原料的巨大需求相比,這些人工林的產量目前還只是杯水車薪,但他們正在尋找突破“環境門”的阻礙,標志著中國現代造紙業踏上了與環境和諧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