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環境保護部公布2010年首批掛牌督辦案件立即引起媒體廣泛關注,而陜西省3個市政府遭遇“環保罰單”,同樣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各地啟動行政問責制度,環境保護工作由“風暴式執法”邁向長效監管。上海世博會開幕兩個月之際,“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主題論壇集中探討未來發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共識和主張。
關注掛牌督辦案件
7月6日,環境保護部向媒體公布了2010年環境保護部第一批掛牌督辦案件,決定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的廣東省汕頭市等5個地區的造紙企業和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綠源污水處理廠等9家企業掛牌督辦。對此,媒體踴躍報道。
當天,新華網推出了題為“環境保護部對外公布2010年首批掛牌督辦的案件”報道,并附上首批掛牌督辦案件的名單。
第二天,第一財經日報推出題為“汕頭等五地新建造紙項目暫停環評審批”報道,中證網在轉載這篇報道時說,“十一五”減排沖刺,環境保護部公布今年首批掛牌督辦案件。這一天,這類報道形成了新一波環境報道熱潮,四川在線、中國經濟網、南方報業網、和訊網、網易、中國網、搜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浪網、新民網、正義網、中國廣播網、資源網等也積極報道了這一消息。
7月5日的燕趙都市報和中國新聞網的報道展現了地方對問題企業進行掛牌督辦的經驗做法。燕趙都市報說,河北公布今年第二批省級環境掛牌督辦案件共11起,以期嚴處違法建設和違法排污企業,切實強化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管理,保障群眾環境權益。
當日,中國新聞網報道了河北省22家企業因環境問題被掛牌督辦或減排預警。文章說,總體來看,河北省重點減排項目建設進展比較順利,但部分企業存在嚴重問題:一是部分減排項目建設滯后,難以按期完成;二是管理不到位、環保設施運行不穩定;三是一些建設項目仍然存在違反環評和“三同時”制度的情況。
熱評陜西三市領罰單
陜西三市遭遇環保罰單。將“環保罰單”直接下達給一級政府,這在陜西前所未有,在全國也屈指可數。西安、寶雞和咸陽因向關中地區“母親河”渭河超標排放污染物,被罰交納70萬元“環境補償金”。這立即引發媒體熱評。
新華網報道說,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尖銳矛盾,中國環保部門開始嘗試用經濟手段制裁河流污染。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認為,“環保罰單”不僅把地方政府真正推向節能減排社會監督的“聚光燈”下,更讓一些因為追求GDP頭腦發熱的地方領導干部變得清醒起來,讓地方政府不僅因為治污工作不力在經濟上受到損失,更要“丟面子”,用環保“杠桿”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瀟湘晨報、深圳商報、南方都市報、四川在線、北青網等媒體都進行了相似的報道。
法制日報刊載了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李孝廉的觀點說,在發展初期,環保為經濟發展讓步是一些地方領導的“慣性思維”,如今,逼近極限的環境承受力要求地方政府必須打破思維慣性,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認為,3份“環保罰單”,還讓河流上下游地區成為環境利益共同體,這彰顯加強環境處罰制度建設的威力。
北京晨報報道說,西安市常務副市長董軍坦言:“‘環保罰單’對我們觸動很大,它警示我們把治污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一些專家也表示,幾十萬元的處罰對市級財政來說是個“小數目”,要真正促使地方發展“轉方式”,還需加大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雙重約束”,真正讓地方政府繃緊環境治理這根弦。
深圳商報認為,要做好環保工作,就必須敢于拿“硬柿子”開刀。要把環境問題真正落到實處,還需加大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運用力度,并打出一套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聯合運用的“組合拳”。要加大行政手段對環保不力的問責,進一步提升區域限批措施的使用頻率,將“環保一票否決制”引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圍。
“環保罰單”能否真正讓地方政府戴上重拳治污的“緊箍咒”?一些媒體也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春城晚報刊載首席評論員的觀點認為,將環保責任和官員的烏紗帽掛上鉤,應該比給政府開罰單更有效。因為,幾十萬元的罰款對于一家市政府而言不會有“破財”的痛感;政府部門中具體的責任人沒有受到任何懲處,實際上相當于無人承擔責任。
新華每日電訊的評論認為,對于違背科學發展、公然破壞環境的行為,光罰款肯定不行,更何況罰的還是公家的錢,等于左手倒右手。真正的環保問責,只有能夠影響官員前途,影響地方政績的考核評價,才能讓地方受到真正的“觸動”。
科技日報的評論說,對陜西省環保廳開出的這3張“環保罰單”,其作用不必高估。要真的觸動官員的神經,還得加大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雙重約束”,讓環保和官員的烏紗帽掛鉤——因為權力歷來真正懼怕的是失去權力,而非其他。
重視長效監管機制
7月5日,新華網發表了題為“中國環境保護由‘風暴式執法’邁向長效監管”的報道指出,“環境保護工作絕不能靠一兩次‘風暴式執法’,更關鍵是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和公眾廣泛參與機制。”7月3日~4日在南京舉行的上海世博會“環境保護與城市責任”主題論壇上,來自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和地方環保部門的官員這樣表示。據悉,與會專家表示,“環保風暴”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成效,整改了一大批污染項目,對污染企業和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明顯的震懾作用。然而,從尋求環境保護的治本之策來看,依靠“風暴式執法”顯然遠遠不夠。
新華網報道說,中國環境主管部門官員在南京透露,在一批又一批地方官員被問責之后,嚴格的行政問責制度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視。各地紛紛強化措施,僅去年一年就有多個地方出臺各式環保條例與辦法,如河北頒布了《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河南出臺了《水污染防治條例》;貴州制定了《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攻堅工作行政問責辦法》等。這篇報道立即受到中新網、人民網、中國網、中廣網、搜狐、新浪、網易、國際在線、三農在線等媒體積極轉載。
為何需要常刮環境治理問責風?四川日報等媒體在這方面進行了報道。這家媒體的題為“環境治理需要常刮問責風”報道指出,像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這種錯綜復雜的長期工程,只有把具體的責任落到具體的人頭上,實施嚴格的問責制,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建立起了科學的獎懲機制,并付諸實踐,才能避免措施“高壓線”變成可松可緊的“猴皮筋”。
南方日報的題為“讓問責風暴先從地方政府刮起”的文章認為,地方政府與地方企業往往形成一個隱形的共同體,共同應對來自上級的各種風暴。所以,我們要敢于向地方政府開刀,敢于向強勢部門問責。
此外,本周媒體還在其他方面進行環境報道。上海世博網報道說,“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世博主題論壇匯集了世界各地專家學者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與實踐成果,這是上海世博會留給世界的一筆重要精神財富,必將對進一步推動城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人民日報推出了引題為“目前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質有所改善,但重污染工業企業沿江分布,企業超排、偷排問題時有發生,工業危險廢物污染治理滯后”、主題為“三峽,期待更嚴厲的水質保護”的報道。瞭望東方周刊推出題為“生態補償博弈困局”的文章。中國化工報說,石化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意見出爐。CCTV說,漏油已擴散至美國墨西哥灣沿岸5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