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中國紙業也經歷了60載春秋的成長與發展。從建國初期的年產不足百萬噸一躍而成2008年的八千萬噸,從以前依賴進口到現在的世界第二大造紙生產國,中國造紙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點滴積累到奮發圖強的光榮歷程。然而,中國自然森林資源嚴重匱乏,發展和供給的矛盾一直困擾中國紙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紙和紙板的消費量年均增長率在12%以上,是世界平均增長的3-4倍,去年全國紙和紙板的生產量達到7980萬噸,消費量7935萬噸。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10年紙和紙板消費量將達到9000萬噸,產能迅速擴張帶來的原料瓶頸日趨明顯。
這個瓶頸問題如何解決?對此,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客座教授、APP(中國)林務外宣部總監蔣伏利于近日在江西農業大學的循環經濟增長模式專題講座中指出,惟規模種植人工林才可以使林業資源再生,并滿足中國造紙對木漿的強大需求。所以,大力營造漿紙原料林是林漿紙一體化的龍頭,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鏈環。APP(中國)在17年的發展中,摸索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想適應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即科學發展人工林。換言之,通過科學發展人工林,積極培育原材料基地,已成為金光集團APP(中國)林漿紙一體化產業鏈中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部分。自1995年至今,金光集團APP已在中國營造了32萬公頃速生豐產原料林基地,實現了造紙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多年來,APP(中國)積極探索和完善速生豐產林基地的管理機制,遵循“生態營林、依法營林、科技營林”的可持續發展營林模式,積極發展現代林業。在人工林發展的過程中,APP(中國)不但在人工林林地規劃、造林作業、撫育管理、采伐利用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科學措施,同時,在造林的過程中采用多種營林模式發展林業基地。靈活的造林模式下,公司與林農之間有了更多的合作機會,為雙贏甚至是多贏創造了有力條件。實踐證明,APP(中國)通過一系列科學造林的模式,不僅促進了現代林業的發展而且為農村地區提供了勞動就業機會。據APP(中國)第二季度綠色承諾公布數據顯示2009年4-6月間,APP(中國)林務通過造林、林地管護、林木施肥撫育、林木采伐、木材運輸等工作,為農村地區提供了數萬個用工機會,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支付林地租金和土地費用,使上千戶農村家庭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有效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社會和諧實現了利益共享。
在林漿紙一體化道路上,APP(中國)非常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不斷加強基地造林的科研工作。基地建設以林業科研單位作為技術依托,走產、學、研與生產一體化的發展路子。聘請國內外知名林業專家擔任發展顧問,建立專職林業科研部門和現代化苗圃、試驗林等研發基地,利用國內外最新人工林科研成果和在科學管理、集約經營、生物多樣性發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主動將其轉化為企業的具體作業行為,以達成科學發展人工林的目的。尤其在人工林生態環境監測方面,通過對桉樹人工林生態環境進行長期監測,掌握營林對環境的影響,并參考監測成果制定管理策略與營林作業操作方法。在此思想指導下,APP(中國)下屬各林業公司相應地建立了生物多樣性監測網,及時掌握林地內的環境因子及環境指示物的變化,識別并制成標本,納入標本數據庫管理。以APP(中國)廣西人工林為例,通過與廣西林業勘察設計院合作開展人工林調查,以研究森林資源數量、質量、生長和消亡的動態規律及其與自然和經濟、經營等方面的相互影響,為公司開展生態營林、科技營林、森林碳匯計量分析和節能減排工作奠定可靠的數據基礎。
蔣伏利教授在講座中指出,在國家鼓勵和政策導引下,以科學發展人工林積極培育原材料基地為龍頭的林漿紙一體化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就當前所取得的成績看和將來的潛力看,林漿紙一體化為中國最終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目標作出了貢獻。(沈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