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周至縣,有個世代以手工造紙為業的村莊,名叫起良。相傳在漢代,蔡倫因牽連宮廷斗爭遭到朝廷刑罰相加,族人為躲避株連逃至秦嶺一帶隱居,雖然不會耕地種田,卻將造紙的手藝世代相傳。據明代周至縣志記載,起良村90%的家庭都有造紙作坊,村人大多數時間都是忙于造紙,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都用造出的麻紙跟商販交換。
說起造紙的確是個辛苦手藝,“有女莫給起良村,從早到晚立墻根”就是起良婦女付出辛苦勞動造紙的真實寫照。
據紙坊負責人劉曉東介紹,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看到開幕式上演繹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心中頗有感觸。為了保護并傳承村中即將失傳的古老手工造紙工藝,劉曉東決心建立起“蔡侯紙坊”。
來到“蔡侯紙坊”,部分老藝人正在現場教授造紙的工序細節。在這里,我們有幸看到了造紙從采集原料,到浸泡、切割、晾曬等一套完整的過程。先是將收集回來的樹皮進行初步篩選、浸泡,然后放進大鍋里煮,煮后的樹皮再放到石碾上反復碾,同時加上生石灰泡制約一天。泡制過的原料繼續放回鍋中,用高溫蒸半天。此時,樹皮中的纖維才被充分軟化。但還不能直接用于造紙,必須將其拿到有活水的地方洗掉石灰和其他雜質。最后,將原料放入一個石槽中,用碗口粗的圓木盡量搗碎,直至纖維被放入紙槽打漿,這樣才有后來的撈紙、壓紙和晾曬工序。
這種古老的手工造紙術,使用工具十分簡單原始,操作工序卻十分繁冗復雜,一張成品紙的誕生,大約要經過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而且全靠人力,這項看似全由體力勞動完成的工藝,卻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