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總產量已排名世界第一,在碳交易中也可以收獲巨大收益,但碳交易目前仍未受到中國造紙企業的足夠重視。
在28日上午由中國造紙學會主辦的“低碳造紙理念與實踐論壇”上,北京和碳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專家李石波說,截至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批準的2685個CDM項目中,僅有13個來自造紙企業。而這些項目中,堿回收就占了5個。
“因堿回收項目在方法學上先天不足,需要進一步澄清修訂,有些項目因金融危機影響,對一些咨詢開發機構影響很大,核心技術人員流失,導致項目停滯不前。”李石波說,目前中國已經有20多個沼氣發電項目成功注冊,但沒有一個來自造紙行業。
李石波說,實際上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和沼氣利用項目是CDM成功概率比較高的項目,這方面國內造紙行業及CDM咨詢機構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李石波認為,造紙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合作機制培養自己的碳資產管理團隊。
他解釋說,今后碳資產是一種有價商品,一旦減排項目申請成功,可以帶來出售碳指標的減排收益,利用這些資金更好地開展節能減排。
他以造紙廠污水處理沼氣回收項目為例,一個項目的年減排量平均為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按每噸8歐元計算,造紙廠每年可獲得約400萬元人民幣的額外收益,可以極大地縮短投產回報周期。而如果同一個造紙企業同時開展鍋爐改選、沼氣回收、蒸汽節能、變頻改造等節能措施,并在項目立項階段注意將可研等材料結合CDM要求進行規范申報,則很有可能同時開展多個項目,大幅增加預期的碳資產價值,對企業未來運營提供充足的現金流保障。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李忠正也表示,國家環境保護部在參考了國外低碳產品認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已決定開展低碳產品認證。
“現在關鍵是要關注國際低碳環保法規的發展,踏踏實實學習一些量化產品碳足跡的知識和方法,以應對未來國際上越來越嚴格的氣候變化政策和法律法規要求,規避風險。”李忠正說,出口企業也應主動申請相關產品認證碳標簽,來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