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和《MARIE-CLAIRE》等雜志被“老東家”轉手出去。圖為2009年一期中文版《MARIE-CLAIRE》封面
包括“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以及剛剛在北京落下帷幕的“中國電子書產業峰會”等在內的盛會顯示:出版業的轉型已經啟動,來勢兇猛,然而傳統紙媒準備好了嗎?
據法新社報道,世界最大的報刊雜志集團拉加代爾集團(LA GARDERE)宣布出售國際報刊業務,該集團起源于樺榭集團(HACHETTE)和菲力柏契出版集團 (FILIPACCHI MEDIAS),其旗下《ELLE》、《MARIE-CLAIRE》等報刊曾是該集團的主要業務之一,而現在卻因“報業很難向數字化轉型,廣告的收入大幅減少”而決定逐漸放棄報刊業務。
這一消息在微博上發布之后,迅速引起許多媒體、出版業內人士和讀者的關注。2011年的新媒體會呈現出什么樣的趨勢?面對新技術和新媒體,傳統紙質媒體應該如何應對?在新媒體崛起和紙質媒體嘗試轉型的過程中,又該警惕什么?
年輕網站比成熟雜志更有價值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勢不可擋。《紐約時報》上個星期就發表評論稱,過去幾年傳媒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流媒體漸漸蛻變或衰落,而新的產業格局尚未完全成型,隨著傳統媒體界限的消失和社交媒體的方興未艾,2011年的傳媒業又將迎來新的變局。具體而言,就是“兩年前創辦的網站比有50年歷史的雜志更有價值,一些頗具影響力的報紙的主人已經被債主取代,社交媒體更取代了傳統主流媒體的地位,吸引了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電視機屏幕不再是家里唯一的可觀看的屏幕”。
面對目前最受關注的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等新興社交網絡和微博客服務網站,以及多種電子閱讀器和iPad平板電腦等新媒體終端,一些傳統紙質媒體已經開始嘗試與新媒體的“聯姻”。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知名報紙都推出了具有優質閱讀體驗的電子版,而《時代》和《紐約客》等知名雜志也推出了收費的iPad版本,尤其吸引了許多愛好新技術的年輕讀者。
不過,這種交融充滿了冒險體驗,甚至顯示出一些殘酷的事實。有數據顯示,歐美紙質媒體在去年的廣告收入紛紛面臨困難,而網絡廣告的收入則超過了報紙廣告收入。因此《紐約時報》將于今年年初開始在其網站采取計量收費制,訪問其網站的大多數用戶可能不會注意到差別,但是經常訪問該網站的用戶將被要求進行訂閱。不過,收費也會帶來壞處,比如《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網站由于去年采取了嚴格的收費制度,結果導致其網站的流量縮水了86%。
傳媒歷史學家埃維諾認為,法國出版業“霸主”拉加代爾集團也是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吃了苦頭,才決定轉手其深陷危機的國際雜志業務。據透露,拉加代爾集團最終選擇與美國赫斯特雜志集團(HEARST)談判,轉手包括知名雜志《ELLE》42種國際版本在內的旗下國外雜志,以及瑪麗·克萊爾集團(MARIE-CLAIRE)旗下雜志。這些報刊業務的營業總額超過了7.11億歐元,涉及雇員5000人。
紙質媒體通過新媒體擴大品牌
“在數字化時代,歐美許多報刊都推出了電子版,這種傳統媒體向電子閱讀形式‘轉身’的趨勢在一兩年前就比較明顯了。”《鳳凰周刊》執行主編師永剛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說,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主要還是對讀者網絡閱讀習慣的培養,但如果報刊內容毫無保留地放到網上,這無疑是對所有報刊的一種沖擊。“對于雜志而言,這種網絡化還未能完全體現出紙質雜志本身的視覺、裝幀特點,因此很多讀者對于紙質雜志還是有需求的。但是對報紙而言,若是版面內容完全放到網上,這將對報紙的生命力帶來巨大的沖擊。”
師永剛認為,傳統紙質媒體面對新技術時,更應該“穩住陣腳”,并且堅持“內容為王”,不僅把新媒體形式作為樹立品牌的一種方式,更要在內容質量和水準上有所堅持和突破。“如果是一份沒有實質內容和生命力的報刊,即使免費放到網上或者iPad上,都是毫無意義的。”
記者了解到,《鳳凰周刊》是國內較早推廣新媒體形式的傳統雜志,無論是在風靡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安卓系統(Android),還是在擁有許多用戶的蘋果手機和iPad上,都可以找到《鳳凰周刊》。讀者獲取這份雜志的電子版不僅免費,而且能夠享受到優質的閱讀效果。師永剛說,由于該雜志的電子版目前免費,所以無法在收益上進行評估,不過這種形式在擴大雜志品牌影響力和培養網絡讀者群上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也是對以后推出收費版本的一種前期宣傳。”
傳統媒體不是警惕,而是跟進
“對于新媒體的崛起,我認為傳統紙質媒體不是要警惕,而是要跟進。”新浪網文化讀書頻道姚文壇告訴深圳商報記者,無論是網站還是電子閱讀終端,都有非常好的客戶端,可以為紙質媒體的未來發展拓展出新的可能性。
“像拉加代爾集團轉手旗下國外雜志,盡管作為讀者會覺得可惜,但首先我們要知道它把雜志賣給了誰?是因為經營的困難,還是為了重新整合旗下資源?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境遇。”姚文壇認為,雖然這一事件也體現出了新媒體和紙質媒體互相博弈的現象,但實際上二者之間是可以形成互補關系的。比如許多門戶網站使用的優質稿件,很多還是來自于與傳統媒體的合作。
姚文壇認為,紙質媒體在面對因新媒體發展而引發的壓力時,更應該快速跟進新技術的步伐。“就像微博這種最新的及時傳播方式,它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使更多的人獲取信息,這正好可以與紙質媒體的無法發布及時消息的弱勢形成互補。
盡管對于紙質媒體而言,在向新媒體形式轉型的過程是一條“荊棘路”,但這種方式仍然被認為是可能改變局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所顯示的琳瑯滿目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隨著這些代表新電子技術的產品銷量增加,印刷媒體的訂閱數也將繼續下降。正如姚文壇所言,紙質媒體的“跟進”將是“時不我待”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