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農村金融“失血”,激活農村萬億元沉睡資源,我市有了新舉措。1月15日,我市舉行農村三權抵押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我市將在全市推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林權抵押融資。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馬正其指出,“三權”抵押可以破解農村融資難題,拓寬農民的致富渠道。
涉農貸款占比不到兩成
農村金融“失血”,這一現象,在我市較為明顯。數據顯示,2009年全市涉農貸款1570億元,僅占全市貸款總額的17.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我市農戶貸款占比僅為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金融體制不合理,農村金融資源配置與農村需求脫節。
目前,金融機構大多只關注大城市、發達地區、大項目和批發項目。同時,為防范金融風險,金融機構客觀存在著惜貸、懼貸現象,為農戶貸款設置了“高門檻”需要有效抵押物。對農民來說,手中大多就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林權。在銀行看來,這些都是難以評估、無法辦理抵押登記或難以處置的。這樣一來,金融機構像抽水機一樣,不斷在農村吸儲,將農村資金抽向大城市、發達地區和大項目,而農村金融資源則出現“失血”。
“死資產”價值1萬億元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林權,農民很難用于抵押貸款,使得這部分資源變成了“死資產”,無法流動,也難以體現自身的價值。那么,這些沉睡資源在我市到底價值幾何?
據了解,這部分“死資產”價值1萬億元。如果可以激活其中的兩到三成,全市可供抵押的資產至少有2000億元。如果銀行按評估價的五成提供貸款,那么,就可以貸出千億元資金。對農村來說,千億資金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將會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目前,我市農商行、農行已經展開相關農房、林權抵押融資試點,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撐,尚未在全市農村推廣。
金融機構和農村間建平臺
如何突破農村金融瓶頸,激活農村沉睡的資產,讓全市農民受益?
馬正其說,需要政府在金融機構和農村間搭建一個金融平臺,通過金融創新,讓金融機構的資金安全地投放到農村。即:激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林權等沉睡資產。首先是頒發給農民相應的確權證。目前林權確權頒證工作已經完成,承包地經營權、農房確權將在年底前基本完成。
同時,我市還出臺了《重慶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居民房屋及林權抵押融資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所抵押的農房價值,將同房屋及其占用的土地一并評估,并且明確提出,在評估時,應考慮轉讓的市場價格或復墾產生地票的交易價格。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林權抵押融資時,其價值可以由抵押當事人協商確定,也可以由其認可的評估機構經評估確定。金融機構在處置抵押物時,可以依法拍賣、變賣和流轉等。
建立風險補償機制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林權抵押融資,是一項創新制度。從目前來看,仍面臨許多新問題,如農村抵押房屋變現難,金融機構面臨風險等。如何化解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
為此,我市將建立完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通過整合農業發展及補助資金,建立全市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同時,我市將完善農村社會保險機制,確保農民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林權抵押后,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有保障。
同時,針對農村抵押房屋變現難等問題,我市將完善農村金融中介服務體系,發展農村資產評估機構和農村資產交易平臺,建立承包地經營權、農房、林權抵押登記體系。此外,我市還明確規定,將建立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即實施涉農保險和涉農信貸牽手合作機制。
具體方式是,我市將圍繞保險創新試驗區的“金字招牌”,深入推進農業保險業務,重點擴大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生產項目的保險覆蓋面,將涉農保險投保情況,作為銀行授信要素,鼓勵借款人對貸款抵押物進行投保,以提升農業保險的滲透度。同時,我市將積極發展農民小額信貸保證保險,鼓勵各區縣(自治縣)積極開展農業擔保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