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2月17日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監督管理嚴格開展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工作的通知》稱,對上市環保核查前一年內發生過嚴重環境違法行為的企業,各級環保部門應不予受理其核查申請。分析師表示,該通知避免了環保不達標企業通過上市或再融資圈錢的漏洞。雖然將增加相關高污染行業公司的排污、治污成本,但長期來看將為環保產業,尤其是環保裝備制造業帶來商機。該通知發布之日起6個月后開始實施,給了部分企業緩沖之機。
環保違法不能上市
通知要求,對申請核查前一年內發生過重大或特大突發環境事件,未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被責令限期治理、限產限排或停產整治,受到環境保護部或省級環保部門處罰,受到環保部門10萬元以上罰款等的企業,各級環保部門應不予受理其核查申請。一位證券從業人員表示,在節能減排大環境下,人們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一些高污染的化工、造紙、醫藥等企業若環保不達標,發展和融資將受限制,這將提高資本市場的社會責任心。
通知還稱,在核查過程中,公司仍存在違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有關規定、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未完成因重金屬、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污染或因引發群體性環境事件而必須實施的搬遷任務等違法情形尚未得到改正的,環保部門應退回材料,并在6個月內不再受理其上市環保核查申請。規定還追加了行政追責條款:對于存有弄虛作假、故意隱瞞企業重大違法事實行為的上市環保核查技術咨詢單位,省級及以上環保部門應在2年內不再受理其編制的技術報告;環境保護部將撤銷相關責任人員證書。顯然,企業上市的環保門檻提高了,賺干凈的錢才能做大。
環保公司商機擴大
據悉,2010年9月14日環保部公布了《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涵蓋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紙、釀造、制藥、發酵、紡織、制革和采礦業等16類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約涉及575家上市公司,占兩市共計1947家上市公司的29.5%。此次環保核查新政,這16個重污染行業可能均受到“特別關照”。盡管這將提高部分企業的治污成本或延緩其融資時間,但另一方面卻對環保相關公司形成利好,像碧水源[116.24 2.99%]這類主營工業污水處理的公司將迎來高增長機會。
同時,在鋼鐵行業燒結煙氣脫硫領域的公司也將受益。如龍凈環保[33.60 -1.12%]在除塵方面多年排名第一,除塵市場涉及電力、冶金等行業;九龍電力[17.76 -0.73%]控股子公司中電投遠達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從事脫硫脫硝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為碳捕捉和核廢料處理。盛運股份[33.88 1.62%]是國內生產尾氣凈化設備的主要企業,目前其干法脫硫除塵尾氣凈化設備在細分市場占據有利地位。
此外,桑德環境[31.10 -1.18%]在國內固體廢棄物處理行業中已經處于先鋒地位,萬邦達[128.00 -0.54%]則是國家大型化工水處理龍頭,三維絲[36.58 0.63%]則專注于大氣粉塵污染整治,主要從事袋式除塵器所需核心部件高溫濾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產品主要應用于火力發電燃煤鍋爐尾氣、水泥窯頭窯尾煙塵、化工煙氣等高溫煙氣除塵過濾領域。分析師認為,隨著節能、環保政策要求的逐步提高,這些環保概念股將面臨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