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瀘州頻道消息(王承偉)幾個農民工將一捆原竹材放在傳送帶上,不停運轉的傳送帶就將原竹材迅速送進粉碎機的口里。在粉碎機的另一端,一條斜向上空的傳送帶又將粉碎后的竹屑送到大貨車的車廂里。這是近日筆者在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天池鎮堯奎竹類加工廠里目睹的情景。
在天池鎮,像這樣的竹類加工廠有5個。坐落在鹽井村境內,由柏楊村農民劉奎投資28萬元建起的堯奎竹類加工廠,主要從事竹子切片生產,月產量可達500多噸,月利潤1.5萬元。
辦原竹切片廠只是天池鎮竹類企業的一種形式。竹筍加工是天池竹類企業的又一朵工業奇葩。坐落在天池鎮場鎮上的畫稿溪竹筍食品有限公司干凈整潔、寬敞明亮的切筍車間里,30多名戴著白袖套、拴著白圍腰布的當班員工手舞菜刀,麻利地切竹筍,偶爾一個笑話,讓大家哈哈地笑個臉朝天。在切筍聲和歡笑聲的交織中,一桶桶竹筍被送往包裝車間。
被譽為敘永竹筍加工界行家的李貴勇,是該企業的生產廠長。當他剛剛送走一輛運貨的大卡車后,就饒有興趣地介紹開來:“我們的產品大量銷往臺灣和日本等地,簡直供不應求。”
畫稿溪竹筍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畫稿溪竹筍廠,以前只加工苦筍。去年,企業投資400多萬元進行擴能技改后,目前大量加工楠竹筍、大竹筍、苦竹筍、方竹筍、冬筍、玉蘭片、綿竹筍、羅漢筍以及蕨菜,月產量達100余噸,月產值超100萬元。企業吸納的80多名當地農民工,月工資均在1300元以上。
鎮域面積66.7方公里的天池,除去良田和山地,森林覆蓋率達65%以上,其中竹林面積達4.5萬畝。所以,天池一年四季山清水秀,山風過處總會飄來陣陣百花野草的清香,而勤勞善良的天池人好似抱著老天賞賜給他們的一塊“綠翡翠”生活。
鹽井村一組的陳瑞印,原有竹林70畝。從2002年開始,他就開始租地130畝,投資20多萬元發展苦竹。目前,部分苦竹已經投產,年苦筍收入4萬多元,銷售竹材收入3萬多元。談起他的苦竹,陳瑞印立即就興奮起來:“我的苦竹全部投產了,年純利潤都可以得7萬多元。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學習,我完全掌握了苦竹筍的性情:竹筍是竹鞭上的芽孢長出來的,要多長出筍子,關鍵就是肥力要足!
柏楊村一社的祝大英家有苦竹20多畝,雜竹20多畝。去年,還沒有完全投產的竹子讓她收入了1萬多元!笆a后賣5萬多元不成問題! 祝大英說。
一竿翠竹撐起一方經濟。嘗到發展竹業甜頭的天池人,讓竹子產生裂變效應可謂天池人的真功夫。按照“產業發展上規模,生產加工上檔次,農民增收有保證”的竹業發展要求,鎮黨委政府采取綜合措施,調動農民積極開展基地建設,培育、引進竹類企業,創建竹產業專業合作社和協會,全力服務于竹業發展。
“吃山”還得“養山”。2010年,全鎮新建竹基地5000畝,形成成林、幼林管護示范片10片共1000畝,發展示范戶、專業大戶100戶,共育竹林2000畝。在同步推進筍用林、紙漿原料林和材用林發展中,該鎮特別規劃發展經濟價值高的苦竹種植:在現有1萬畝基地基礎之上,用3年時間每年新造苦竹3000畝,力爭到2015年實現2萬畝。
竹產業作為天池鎮的朝陽產業,天池鎮黨委書記魏功進這樣評價:“天池的竹子簡直就是‘金條條’!”天池鎮分管農業的楊中智副鎮長向筆者亮出了這根“金條條”:全鎮共有竹業企業25家, 覆蓋了竹培育、竹經營、竹運輸、竹加工、竹筍加工等產業門類,從業人員有1000多人。2010年,全鎮農民銷售原竹材收入約500萬元,僅從苦筍銷售中就獲得800多萬元,全鎮竹類產值約1800萬元,人均從竹業中收入達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