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舉行的中國國際瓦楞展相關研討會上,與會業內人士指出瓦楞、箱板紙包裝飆升的產能將高過市場對其的旺盛需求,包裝造紙面臨產能過剩考驗。
以前是產品“不穿衣服就出去了”,現在變成“里三層外三層,賣的就是包裝。 ”上海市造紙學會理事長劉福玉如此形容產品外包裝在日常生活中的變化。而世紀陽光紙業銷售總監吳軍則將產品的外包裝比喻為沉默的推銷員。商業環境的變化使得瓦楞、箱板紙等紙包裝行業的產能近年來放量增長。
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國內紙業的產量從3200萬噸提升至9504萬噸,增長了2倍。而在造紙業中,其大部分為包裝用紙占據,份額約為60%,占據第二位的文化用紙份額僅在30%左右。而在包裝用紙中,70%是箱板紙和瓦楞紙,這是ICIS紙業易貿助理行業分析師于曉燕給出的數據。
上海市造紙學會理事長劉福玉介紹說,隨著技術的提升,現在瓦楞、箱板紙的生產線一旦上馬,就是30或40萬的產能。而據他了解,目前企業在建的新生產線,總產能約在600到800萬噸之間,這將會形成產能集中出現的情形。他預測“十二五”末瓦楞、箱板紙總產量將達到每年4500萬噸。
申銀萬國首席分析師周海晨認為,雖然箱板紙、瓦楞紙的下游需求非常旺盛,但是供給一端10%到20%的高產能釋放,使得逐漸顯現的需求遠遠趕不上脈沖式的產能增長。分析師于曉燕也認為,產能過剩將導致紙價上漲乏力,雖然有節能減排政策的調控,但是釋放的產能將遠大于淘汰的。
周海晨也表示,國家淘汰部分落后產能的政策,將使得產業集中度大大提高。歐美該行業的前三強企業就占到市場份額的40%到70%,而在我國前十強企業不過占到總份額的25%,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