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展順利。截至目前,全國88.6%的集體林地已完成確權任務,福建、江西、遼寧、浙江、云南等18個省(區、市)基本完成了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也應該看到,剩下的未完成林改的集體林地情況更復雜,難度更大,是難啃的“硬骨頭”,任務還很艱巨。今明兩年是集體林改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攻堅之年。因此,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是深化林改的關鍵問題和核心目標。林改把27億畝集體林地和數十萬億元的森林資產確權到戶,大幅度增加了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解放了農村社會生產力,農民創業致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山林承包到戶后,農民有了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農民得實惠有多種渠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現有林80%左右是近熟林以下的林分,因此,探索“不砍樹能致富”的路子,特別是因地制宜,幫助農民發展林下經濟,是讓農民得實惠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林下藥、林下雞、林下菌等林下種植、養殖業、森林旅游業,對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開辟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循環經濟,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展林下經濟讓農民得實惠,是鞏固和發展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措施。林下經濟是以科技為支撐,具有投入少、見效快、易操作、潛力大,增加林業附加值,節省勞動力等特點的高效經濟。發展林下經濟使林業產業從單純利用林木資源向林木資源和林地資源結合利用轉變,不僅能夠增加林地上的短期收益,還能夠促進林木生長,有利于提高林業的綜合效益,起到近期得利,長期得綠,協調發展的產業化效應。
發展林下經濟讓農民得實惠,是促進林農增收的重要渠道。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生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現代林業發展模式。林改后,林農有了寶貴的生產資料,農村勞動力有了用武之地,林地、物種、景觀等生態資源加速轉化為發展資本,林地成了香餑餑,物種成了金娃娃,景觀成了聚寶盆。據統計,全國林地直接產出率由2003年的84元/畝提高到2010年的198元/畝。截至目前,全國2550個林改縣農民林業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達到14.6%,重點林區農戶林業收入比重達50%以上,林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林下經濟讓農民得實惠,是解決充分就業的新領域。發展林下經濟涉及林業、農業、畜牧業、科技、醫藥、工商等多個相關部門,需要的專業技術達幾十種,可以有效帶動加工、運輸、物流、信息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從而間接拓寬了相關行業領域的就業渠道,直接拉動和間接帶動就業。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林改吸引了大量返鄉農民工務林創業,為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出了特殊貢獻。林改前,陜西省寧陜縣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外出務工總人數1.2萬人,占全縣7.4萬人的近六分之一。林改后,寧陜縣大力支持和引導農民群眾依托林地資源優勢,靠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走上致富之路,吸引了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2009年,寧陜縣有1萬多名外出打工農民返鄉務林,2010年,全縣引入農民工近2萬人,已開始從勞務輸出縣向勞務輸入縣轉型。
發展林下經濟讓農民得實惠,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形式。林下經濟的重要特點是生產方式靈活多樣,發展方向多樣化,林下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實踐證明,各省(區、市)在突出區域優勢上做好林下經濟文章,做強主導產業,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產業,有力地促進了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林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浙江省安吉縣把竹產業確立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在竹林培育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形成了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全縣竹業產值突破120億元,以占全國2%的竹林資源占據了20%的竹產品市場。
總之,面對不斷縮小的造林空間和不斷擴大的林地空間,林下經濟為林業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成為林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因此,深化改革一定要做好林下經濟這篇大文章,在農民得實惠上狠下功夫,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農民的“金山銀山”。今年,我們要召開全國林下經濟現場會,總結交流各地經驗,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出臺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挖掘林地潛力,培育林下經濟,真正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改革目標。
當前,支持林業改革發展的政策體系框架已經基本確立,政策含金量之高、扶持力度之大在林業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全面落實后必將對我國林業改革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們一定要遵照中央提出的“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不斷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行長中短有機結合、上中下綜合利用、林農牧復合經營,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使家家戶戶樹上有“定期存款”,樹下有“活期存款”,使森林資源真正成為農民的“綠色銀行”,確保農民在發展林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
要圍繞“農民得實惠”不斷完善各項政策。要建立健全森林保險制度,不斷增強農民抵御風險能力和金融機構放貸信心。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工作,不斷提升農民發展林業的金融支撐能力。要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發展林業的經濟效益。要規范林權流轉和林木采伐管理,不斷擴大農民經營林業的自主權。要強化科技服務,不斷增強農民發展林業的科技水平。要加快發展林業合作組織,不斷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