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裝容器成為生活中隨處可見且不可或缺的產品。各種制作精美,外觀引人注目的包裝食品陳列在各型賣場的貨架上,五花八門,常令人眼花繚亂,仔細觀察這些包裝材料,不外乎塑料、金屬、玻璃與紙四大類。
6月6日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了,粽子作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或多或少消費者都會買上一兩個,但近日,就是這小小的粽子引起了廣泛關注,原來是有粽子穿上了華麗的外衣,被裝進了禮盒,身價從22元跳到95元,變身豪華粽子走起了高端路線。
其實,說起這豪華包裝,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現在的禮盒包裝涉及食品的各個領域,只有消費者想不到的,沒有商家“包”不到的。
看看商場內琳瑯滿目的禮盒,再回憶一下,包裝的變遷軌跡十分清晰的展現在眼前:70年代,一個竹籃子,里面放著幾個饅頭,那竹籃子就是包裝,而且禮物送到后還要拿回家繼續用;80年代,走親戚的禮物改成了糕點,用一個玫紅色或者牛皮紙的紙袋包著,外面用一根繩子綁著,里面裝著餅干、蛋糕、糖果果等點心,經常一包點心還沒吃完,包裝用的紅紙已經被油浸透了。90年代,食品包裝變的豐富起來,尤其是塑料成了食品的最愛,透明的不透明的齊上陣,各有各的看點;20世紀,食品包裝開始出現禮盒,不過糖果還是以鐵盒居多。雖然是鐵質地,但外表都被細心的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造型,色彩也十分誘人,所以吃完里面的糖果后,鐵盒也被用來收納各種零碎雜物,而且耐磨不容易損壞,算是最實用的包裝了。
如今,包裝盒越來越“虛”,外表龐大的盒子,只有寥寥數個點心,售價卻不菲,深究一下不難發現,消費者大把的錢全花在了包裝上。不過,在豪華包裝泛濫的今天,消費者又不滿意了,出現了一種評論,叫做:“一等包裝,二等價錢,三等質量”,有人發出質疑:這不是本末倒置么?當在商超內又重新看到牛皮紙的簡易包裝,消費者有了一絲欣慰,過度包裝在回歸。
最低碳:紙袋子
其實,凡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都曾“低碳”過,只不過那時是因為條件所限。“在我的記憶里,那時每個家庭幾乎都備有一個菜籃子,因為當年菜市場賣菜基本是不帶包裝的,去商店買水果糖或餅干什么的,商店通常也是用紙包成菱形小包包。”已經退休的王女士回憶起當年的食品包裝滔滔不絕。
人們在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以前買東西的經歷時,對商店營業員們嫻熟的包裝手法印象深刻。70年代的商店,用得最多的包裝是那種土黃色的紙袋,而那種土黃色也被當時的孩子們稱為幸福顏色。糖果、餅干、糕點這些零食都是用它來裝的。據說,當時買一斤以上的零食,才能欣賞到營業員的包裝手法表演,而不到一斤的都是用事先糊好的三角形紙袋來盛。
有著同樣經歷的李先生也表示,那時候禮品無外乎是魚肉面餅糖之類。“一般情況下,魚肉是要先用紅紙包好后,再用草繩或麻繩捆好;面也是先用其他紙包,再在外面用紅紙包一層。如今這種送禮形式很少了,要不送‘紅包’,要不物品被高檔盒包裝了。”
在韓國,過度包裝被認為是一種違法行為,廠商如果不依照政府規定減少產品的包裝比率和層數,最高會被罰款300韓元。
“比起包裝在日本,消費者更注重產品本身,產品一般不會對外包裝過分下功夫。”留學生劉浩遠告訴記者,走進日本百貨店,產品包裝都十分淡雅,大都以環保的紙盒為主,幾乎看不到禮盒的身影。像濟南常見的茶葉禮盒,就有鐵藝盒、禮盒等五花八門,而在日本,這里的茶葉一般都是真空塑料袋包裝或者紙盒包裝,沒有過多的豪華外包裝。如果是當禮品贈送,他們喜歡在產品上包一層彩色的包裝紙,很簡單。
在日本,《包裝新指引》規定有:容量內的空位不應超過容器體積的20%;包裝成本不應超過產品出售價的15%;包裝應正確顯示產品的價值,以免對消費者產生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