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增白劑可吸收紫外光并將其轉換為藍色或紫色的可見光,補償基質中不希望出現的微黃色,使制品顯得更白、更亮、更鮮艷。由于此特性,熒光增白劑在造紙行業中被廣泛應用。目前在餐巾紙、擦手紙、包裝紙以及毛巾等的生產過程中,不少企業也采用熒光增白劑達到提高白度的效果。但是,在食品接觸材料中過量使用熒光增白劑,對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構成的隱患須引起重視。
實驗表明,熒光增白劑被人體吸收后,不易分解。一旦其與人體中的蛋白質結合,則會阻礙傷口愈合。并且除去它非常不易,只有通過肝臟進行酶類分解,從而加重肝臟的負擔。醫學臨床實驗證實,熒光增白劑可使細胞產生變異性,存在致癌風險,所以被列為潛在致癌物質。
為了避免過量使用熒光增白劑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檢驗檢疫部門建議食品接觸材料生產企業和食品加工企業,了解掌握過量使用含有熒光增白劑的潛在危害,不生產、不購買、不使用含有過量熒光增白劑的紙張、包裝材料或毛巾等食品接觸材料;對食品接觸材料實施嚴格監督檢查,從生產源頭清除這類物品,最大限度消除食品安全隱患;采用實用、簡便的方法,對食品接觸材料中熒光增白劑的含量進行自檢自控,杜絕含有過量熒光增白劑的物品在食品生產和餐飲環節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