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以來,中國的森林覆被率提高很快,在森林資源保護及恢復方面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森林經營粗放,生產力很低,木材產量上不去,不得不大量進口,對中國木質資源安全構成威脅。
中國林業發展,似乎正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最近十多年來,中國的森林覆被率提高很快,但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森林生產力提高緩慢,單位面積木材蓄積量等指標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趙士洞看來,其根本原因是對人工用材林和各類次生林的經營管理工作重視和投入不夠。
日前舉行的中國生態大講堂2011年春季學術研討會“中德亞熱帶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正是以如何兼顧森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林業發展要推進到以改善森林經營狀況為中心,通過集約經營,大幅度提高森林生產力的新階段。
森林經營水平急劇下滑
中國林業發展正在走向政策調整的一個新的窗口期。
中國曾經無節制地過度砍伐森林,最近十多年來則把工作重心放在生態建設上,但是與此同時,森林經營工作欠賬太多,從政策上和經費上都得不到應有重視,木材生產力提高緩慢。
“林業部門的許多人,一談森林,就往往只強調森林的保育生物多樣性和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態服務功能。森林經營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如果這一形勢得不到迅速扭轉的話,林業部門制定的在本世紀中期實現木材自給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趙士洞對《科學時報》記者表示。
所謂森林經營,通常被認為是各種森林培育措施的總稱,是森林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從宜林地上形成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時止的整個培育管理措施。包括森林撫育、林分改造、護林防火、病蟲防治、副產品利用、采伐更新等各項生產活動。
科技支撐是森林經營工作不可或缺的條件,但現實是,恰恰在這個環節出現了短板。
趙士洞說,目前,即使在國家林業局所屬的研究院所,也主要是以基礎研究為主,以發表學術論文,尤其是以在國外高水平雜志上發表論文為主要目標,很少有結合森林經營問題而開展的應用研究。
同時,大量已有研究成果得不到應用。還有類似樹木選種和育種等這樣難度大、周期長,但卻對提高森林生產力至關重要的研究工作得不到支持。這樣的問題普遍存在,長期得不到解決。
當詢問地方林業干部,為什么不抓森林經營工作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沒有相應的政策,沒有育林經費,以及擔心亂砍濫伐。
“現在我國森林保護、經營和采伐工作之間有很大矛盾!壁w士洞認為,我國目前的森林經營水平,甚至趕不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白弑槿珖懔謽I的人現在有多少在搞撫育?!在基層經?吹降默F象是搞保護區、劃公益林、埋水泥樁、拉鐵絲網、豎牌子,向國家要錢,而像營林這樣的核心工作卻很少抓!
為解決我國林業面臨的問題,自1999年以來,國家投入巨資,啟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六大林業工程”。2003年,國家林業局組織全國頂級專家出版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戰略卷》和《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總論》,對未來半個世紀的林業發展進行了規劃。
現在回頭來看,趙士洞認為,上述工程和研究報告所設定的一些目標遠遠沒有實現,當前我國的木材產量只有原計劃產量的一半左右。而人工林所應提供的商品材產量,更是差得多!爱斎,國家為了保護森林,也在控制產量。但之所以遠沒有達到目標,主要是沒有抓好營林工作!
人工造林要提高生產率,需要良種、壯苗、適地、適樹及一系列合理的經營措施。發達國家人工造林樹種的良種率達80%。根據有關文件,我國2000年良種率是30%,據相關林業科技發展戰略,2010年的階段目標是40%。但趙士洞認為這些數據非常不可信,“我在全國走了很多林區,通?吹降亩际怯蟹N子就種,有苗子就上山,沒見有多少良種。”
按照規劃,2010年我國林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應為45%,趙士洞對是否達到此水平也表示懷疑!拔业呐袛嗍牵嗽诹謽I信息化、遙感調查和防火等手段方面有明顯進步外,真正從良種、壯苗、適地樹和經營等方面來看,科技貢獻率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是在下降。”
森林經營面臨轉機
實際上,森林經營問題正面臨著一個巨大轉機。在《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明確指出:
我國木材供應缺口將長期保持在每年1億~1.5億立方米左右。如此巨大的需求缺口,僅依靠進口和節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迫切需要立足國內,統籌安排好木材及林產品生產用地,提高森林經營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木材及林產品的需求。
上述規劃出臺的背景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木材及其制品的國內消費也在迅速增長,其中人造板、紙漿及紙張消費已居世界第二位。比如,2007年,我國林產品折算的木材消費總量約3.71 億立方米,但木材產品市場國內供給僅為2.02 億立方米,實際消費缺口超過1億立方米。
趙士洞認為,我們的林地生產力的潛力很大,通過努力,這些缺口是能生產出來的。關鍵在于要把森林經營搞上去。
然而,這樣的理念在林業領域卻缺乏認同。趙士洞告訴記者,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林業領域的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很少強調森林經營問題,似乎一談“營林”和“木材生產”就是跟不上潮流。
目前的公益林,就是保護起來,沒有任何經營活動,更沒有同時賦予其生產木材和林副產品的任務。更為奇怪的是,一些地方把原來已經長得很好的人工用材林也劃為公益林,以此套取補貼。
這樣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尤其是自1999年以來,中國的森林覆被率提高很快,在森林資源保護及恢復方面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森林經營粗放,生產力很低,木材產量上不去,不得不大量進口。
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10年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全世界30%的森林主要用于生產木材和非木材林產品。歐洲將生產作為首要功能的森林比例最高,占其森林面積的52%。
德國是世界上林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此次研討會上,德國聯邦政府自然保護局部門主任Andreas Krug表示,德國只保護天然林面積中的5%,其他林地都用于生產目的。
1949年,我國森林覆被率為8.6%,2008年公布數據為20.36% 。根據多年研究成果,因氣溫、降水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中國森林覆被率的極限被認為是26%。目前中國在提高森林覆被率方面,已經沒有多大的空間。
趙士洞認為,應當從政策上進行一些調整,不要一味追求擴大森林面積,而要把對現有林的經營抓起來,把提高林地生產力作為一個主要的目標。
木材供給是資源戰略問題
進入新世紀,木材問題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和普遍關注,木材供給問題已由一般的經濟問題逐步演變為資源戰略問題。木材對外依存度較高,對中國木質資源安全構成威脅。
2010年4月28日,在《國家林業局關于加快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工程建設的若干意見》中作出上述判斷。
該《意見》提出的應對原則之一,即堅持經濟效益優先,把增加木材有效供給作為工程建設的第一任務。要通過實施集約化經營,縮短培育周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獲取最佳林地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力爭以最短周期、最少投入達到最高品質和最大產量,實現速生豐產林基地工程建設的最佳經濟效益。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
比如,新西蘭用占森林面積13.8%的人工林,滿足了其94%的木材需求;而智利也只用占森林面積9%的人工林, 滿足了全國91%的木材需求。美國和北歐一些林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也是實施這一策略的。
趙士洞表示,現代林業產業的基本內涵,就是以最少的林地資源,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當然同時也需要伴之以資金的高投入和密集的高技術。
趙士洞認為,我國林業發展的出路在于:保護天然近熟和成熟林,使其成為物種的基因庫;大面積改造次生林,使其成為高生產力的近自然林;發展人工林,使其成為高度集約化經營的木材生產基地。
林業經營問題,不單純是科學問題。趙士洞認為,它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問題!耙獣r刻考慮到林業職工和當地林農的生計問題,否則林業是發展不上去的!
不久前發布的《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 (2010-2020年)》對公益林的定位是,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兼顧木材等林產品生產;對商品林的定位是,以生產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為主體功能。
“這種對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定位就更完善了。”趙士洞評價說。
問題是,目前尚沒有落實上述精神的政策和措施出臺。從政策上講,當前造林有資金支持,而經營卻少有資金支持。
“對多目標經營,林業部門現在也不敢開口子,怕全砍了。”趙士洞說,“但政府還是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先做試點,再逐步推開!
“林業的生產周期很長,林業經營要只爭朝夕!壁w士洞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