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消費者外出就餐或游玩時,拿上餐飲單位或自備的濕巾擦擦手,就當是“洗了手”。殊不知,不少標著“消毒濕巾”的濕巾其實根本不能消毒,而且很多濕巾還存在衛生隱患。近日,鄭州市衛生局對外發布信息稱,在其近期組織的抽檢中,餐飲單位提供給顧客使用的餐巾、濕巾經抽檢就“多數不合格”。
“消毒濕巾”難消毒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上在售或餐廳在用的濕巾根本不在消毒品的行列。早在幾年前,衛生部出臺的《消毒產品標簽說明書管理規范》即要求,濕巾等產品禁止標注消毒、滅菌、除菌、藥物、高效、無毒、預防疾病、治療疾病、減輕或緩解疾病癥狀、抗炎、消炎、無檢驗依據的使用對象和保質期等內容。
據董金獅介紹,濕巾根本達不到消毒的要求,而且很多濕巾產品中添加了酒精、香精和一些防腐材料,如果人們將濕巾當做消毒品來使用,不僅達不到消毒的目的,而且由于這些成分是在不允許接觸的食品材料范疇內,因此很容易造成安全隱患。
外出就餐高溫消毒毛巾較安全
到飯店就餐時,往往會有三種所謂的“消毒品”供消費者選擇:餐廳自備消毒毛巾、包裝好的消毒三件套和一些包裝好的濕巾。董金獅表示,三者選其一的話,還是建議消費者選擇餐廳自備消毒毛巾更安全。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在餐廳就餐,服務員遞上一包精美的濕巾使用效果最佳,有人在邊享受美味佳肴邊用濕巾擦臉擦手的時候,董金獅表示,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可能正在危害您的健康。
據董金獅介紹,很多餐廳提供的消毒三件套,其實是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并企圖額外賺取費用的做法,而且這些消毒三件套的安全未必有保證。而餐廳提供的濕巾,很多又是“三無”產品——濕巾外包裝只標示酒樓的名稱、地址、電話,而沒有生產企業名稱、衛生許可證、生產日期、有效日期等,安全性并無保證。
董金獅認為,相較而言,餐廳自備的高溫消毒毛巾則最為安全,也最為環保。一方面這些產品可以反復使用,另一方面,這些消毒毛巾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又符合衛生要求,因此建議消費者外出就餐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選擇消毒毛巾。
自選濕巾有三標準
除了在餐廳用餐時經常會接觸到濕巾外,不少家庭也會自行選購一些包裝好的濕巾備用。董金獅表示,選購濕巾時,把握好三個標準即可。
和選購任何商品相同的是,選購濕巾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看”。董金獅指出,這里的“看”主要是看標識,生產企業名稱、執行標準、生產日期、有效日期等一個也不能少。
看完標識之后,就要用到鼻子了。董金獅說,可以將濕巾抽出一些聞一聞,如果有讓人不舒服的味道,很可能是加了消毒液等成分,甚至可能是回收再使用的產品,要謹慎選擇。
聞完之后,還可以動手將濕巾拿來用一下試試,看看會不會引起皮膚過敏等。董金獅認為,如果濕巾的黏液濃度過高,則要謹慎購買,因為這些成分如果接觸到食物則相當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