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認證體系有時候會成為‘非關稅貿易壁壘’,對林紙產品出口貿易形成阻礙。”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秘書長、中林天合森林認證中心主任石峰日前在“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表示。
綠色認證作為一把雙刃劍,在促進林紙企業不斷改進自身技術、重視環保的同時,也成為進入國際市場一張“綠卡”。雖然國內林紙行業規模巨大,但是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認證體系,專家呼吁森林認證也需要有中國聲音。
林紙產品的“綠卡”
中國造紙協會發布的“中國造紙工業2010年度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紙及紙板生產企業有3700多家,全國紙及紙板生產量9270萬噸,消費量9173萬噸,較上年分別增長7.29%和7.05%。
雖然9000萬噸的生產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一,但是作為一個林業大國、造紙大國,我國卻一直以來缺乏自己的森林認證體系和標準。所謂森林認證就是通過影響林產品貿易來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在這個模式中,森林經營單位對森林進行可持續經營和采伐,生產加工企業購買來自經營良好森林的原料,銷售商知道其產品經過森林認證,消費者自愿購買具有認證標志的產品。
石峰表示,由于有市場機制的特性,各個森林認證體系的發起者、推動者、利益相關方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目標,這也導致國際上眾多認證體系的價值觀不盡相同。
目前世界上較有影響的森林認證體系主要有四個:森林管理委員會體系(FSC)、森林認證認可計劃(PEFC)、可持續林業倡議體系(SFI)和加拿大標準化協會體系(CSA)。
擁有認證成為各家林紙產品制造企業競相追逐的目標。然而,想獲得綠色認證并不容易。一家已經獲得了PEFC產銷監管鏈(COC)證書的國內造紙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獲得產銷監管鏈證書并不意味著公司的產品就可以打上PEFC的標簽。“為了獲得這樣一個‘綠色標簽’,公司需要從國外進口有PEFC認證的紙漿,才可以在最終的產品上打上PEFC的標簽。”
是否能夠擁有這張“綠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相關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然而目前在國際市場中,中國林紙企業的聲音仍然顯得有些弱小。
根據普華永道《2010年全球林包裝、紙行業調查報告》,中國最大的企業尚未排入全球前40名,規模居前的大多來自美國、北歐和日本。
在金光紙業營銷總監劉天適看來,中國林紙行業除了行業集中度不夠之外,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兩大考驗:一方面原料不足,漿原料受制于國際市場;另一方面,“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等日漸嚴苛的國外市場準入門檻也限制中國從“造紙古國”走向“造紙強國”。
制定規則更重要
“在世界各國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圍繞著標準的博弈從來沒有停止過。例如DVD的專利之爭、通訊3G標準之爭。”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琴華直言,“誰來主導一個行業,誰來引領世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問題。”
環保部環境發展中心副主任席俊清表示,近年來在我國可持續消費領域環境保護部通過開展環境標志認證、政府綠色采購等工作有效地推動了可持續消費的進程。
中國環境標志也已開始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據了解,目前中國環境標志與德國的藍天使、日本的生態標簽、北歐的白天鵝、澳大利亞的環境選擇、泰國的綠色標簽等國家環境標志機構簽訂了合作互認協議。特別是中國環境標志與德國的藍天使和日本的生態標簽、韓國的生態標志已分別制定和頒布環境標志的共同標準。
作為中國第一家森林認證機構,中林天合森林認證中心也于2010年7月正式啟動了森林認證試點,目前已審核林業面積超過120萬公頃。
石峰認為,目前國際森林認證中,各個不同的認證體系尋求互相認可,呈現趨同性,而后發國家則選擇適合國情林情的認證框架和體系。“在增強能力建設的同時,降低經營主體森林認證成本,實現和提升森林認證效益,這既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我國林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進程,各類森林經營主體和企業主體都會是最終受益者。”